红火人生—象征与隐喻理论视域下壮侗语民族的“火”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5 11:29
本文选题:壮侗语族 + 火文化 ; 参考:《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壮侗语民族的文化研究,缘起于对东南亚地区的壮侗语言系统的研究,壮侗语族普遍被认为是中国南方百越民族的后裔。直至现今,这些民族仍然保留着许多共同的历史遗迹,中国的壮侗语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地缘接近东南亚国家,东南亚国家的壮侗语族与国内的壮侗语族,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两者是同源异流的关系,而壮侗语族的民族认同与族群记忆的构建,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实现沟通经济、交流文化、联结民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这样的背景,对壮侗语族的文化研究显得颇为重要。本文的研究以象征与隐喻的理论为依托,截取壮侗语族的“火”文化为切入点,寻找其共同的文化记忆,情感表征与观念图式,继而试图阐释人与火,人与自然的关系。象征与隐喻理论,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它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细微之处的大义,也是人类社会共同习惯中容易被忽视的“真理”,火进入人类的生活日常之后,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生产习惯,但是,火所具有的象征含义,却时常被遮蔽在生活的背后,火的发现,最直接的影响是实现了生食→火→熟食的饮食转化过程,维持了生命的延续,并在代际更迭中,保留下其共同的记忆——神话。神话叙事展开了人类对火最初的想象与联想,将自然火引入到人的精神领域,记忆构建出自然力量的神圣性,它加诸于人的观念与情感,致使人在生活中需要维护其神圣性,又要提防其危害性,神话故事中暗合着人类的两种终极观念:生殖与毁灭。壮侗语族在家屋公共区域划分出神圣的火空间:灶火、火塘、香火堂。这些空间具有私密性和排他性,以血缘、亲缘为纽带,成为用于区分家庭与社会,整合个人与家庭的象征性空间,火塘与香火堂所包含的祖先与子孙的观念,呈现树杈分布,“火塘”与“香火堂”具有继承性与单向传递性,使得“火”成为具有永续性的生殖力象征,暗含着人类基础的象征力,使得火塘文化与香火堂的空间,成为包裹着“香火”这一象征概念的象征形式与表征,指向生殖,同时也指向永恒这一主题。火的发现改变了人类的文化进程,从自然的火到文化的火,而后又返回到自然的火,实现了人与自然达到相对平衡与和谐的状态。从这一过程中,探寻“火”所指向的终极含义、阐释火的象征性秩序,以期考察人与火的关系,继而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壮侗语族人在人生、节庆等礼仪中利用火的力量,趋吉避害,隐喻火的洁净能力,红色与火的相关性,决定了红色同样具有阻隔污染、危险的能力,将洁净所象征的幸福与美好赋予人类。“火”暗含的洁净作用,通过生活参与生命过程,影响火文化的创造,使之烙印在人的精神文明中,再以文化与信仰的表征方式,即通过习俗与仪式返回到生活中,将物化为神,将火化为灶神、火塘神、火神,则是一种隐喻,祭祀火神的仪式沟通人与神的关系,作用于人的思维,影响了人的习惯与生活,最后又回到生活中,指向合理使用火,壮侗语族通过扫寨扫火星等仪式,祈求神赋予寨子抵御火灾的能力,指向的是合理使用火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媛;;“香火堂”:血缘的依附与独立——石仓阙盛宗家族1710-1850年的住屋史[J];史林;2011年05期
2 甘桂遥;;浅谈侗族火塘文化[J];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03期
3 覃乃昌;;壮侗语民族的创世神话及其特征——盘古神话来源问题研究之五[J];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02期
4 潘春见;;文化促进中国与东盟的经贸繁荣——兼论壮侗语民族的重要地位[J];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5 覃德清;瓯骆族裔—壮侗语民族的族群记忆与人文重建[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6 和少英;金平傣族的丧葬习俗及其灵魂观述论[J];民族研究;1992年02期
7 覃承勤;;壮族火棍舞[J];民族艺术;1987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刘世阳;;傣族火葬原始神秘的葬礼[N];中国民族报;2003年
,本文编号:1753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753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