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歌:乡土文明的现代中国想象——细读《老生》
本文选题:现代中国 + 《废都》 ; 参考:《文艺争鸣》2017年06期
【摘要】:正一、后记,或是序言在出版于2014年的《老生》后记中,贾平凹有一句话说得非常沉重:"能想的能讲的已差不多都写在了我以往的书里,而不愿想不愿讲的,到我年龄花甲了,却怎能不想不讲啊?!这也就是我写《老生》的初衷。"~((1))作为当代中国最成功的作家之一,贾平凹以往"不愿想不愿讲"的是什么,而又为什么在六十岁后不得不想也不得不讲?这部贾平凹步入花甲之年的作品,被一种肃然而神秘的气氛笼罩。贾平凹素来重视长篇小说的后记,在自《废都》以来的重要作品中,
[Abstract]:Zheng one, the postscript, or the preface in the "Old Life" postscript published in 2014, Jia Pingao has a very heavy saying: "almost everything I can think of can tell has been written in my previous books, and 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it, by my age." But how can not want to talk ah! This is why I wrote "Old Life". "" a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writ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what did Jia Pingao "not want to talk about" in the past, and why did he have to think about it and have to talk about it when he was 60 years old?. This Jia Pingao enters the year of flower armour's work, is shrouded by a kind of purgatory and mysterious atmosphere. Jia Pingao has alway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postscript of his novels. In his important works since the "abandoned Capital",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基金】:南京市“青春文学人才成长计划”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辉;马佳娜;;天人之际——《老生》与中国古代的世界想象[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12期
2 周显波;;《老生》的历史表达与自我重复[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3 旷新年;;文格渐卑庸福近——评贾平凹《老生》[J];创作与评论;2015年20期
4 陈思;;“新方志”书写——贾平凹长篇新作《老生》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06期
5 张晓琴;;《老生》的结构与意象[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06期
6 金理;;“读史者”·暴力·招魂——《老生》的三个关键词[J];小说评论;2015年02期
7 何言宏;;讲述中国的方法——贾平凹长篇小说《老生》读札[J];当代作家评论;2015年01期
8 贾平凹;;《老生》后记[J];东吴学术;2014年06期
9 贾平凹;;《带灯》后记[J];东吴学术;2013年01期
10 贾平凹;黄平;;贾平凹与新时期文学三十年[J];南方文坛;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平;;阴歌:乡土文明的现代中国想象——细读《老生》[J];文艺争鸣;2017年06期
2 孙树勇;;提升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力研究[J];知与行;2017年04期
3 孙盼盼;;乡土美学的伦理批判——贾平凹作品中的乡土情结[J];中国美学研究;2016年02期
4 高强;;书画艺术与贾平凹小说[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5 张文诺;;《装台》中的“小世界”与“大境界”——评陈彦的长篇小说《装台》[J];安康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6 瞿华兵;;文学史视域中的当代小说革命历史叙事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7 李伟;;生存伦理视域下乡村社会的现代困境与真诚守望——贾平凹小说《带灯》析论[J];理论导刊;2016年10期
8 徐玉松;;“老生”常谈,新意何来?——论《老生》的多声部叙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9 谷显明;;乡村伦理的颓败与救赎——世纪之交乡土小说中的伦理叙事[J];求索;2016年06期
10 唐伟;;恶之花结出强扭的瓜——评贾平凹的《极花》[J];艺术评论;2016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言宏;;讲述中国的方法——贾平凹长篇小说《老生》读札[J];当代作家评论;2015年01期
2 王春林;;探寻历史真相的追问与反思——评贾平凹长篇小说《老生》[J];当代作家评论;2015年01期
3 刘心印;;贾平凹谈新作《老生》 写苦难是为了告别苦难[J];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01期
4 许子东;;寻根文学中的贾平凹和阿城[J];文艺争鸣;2014年11期
5 何平;;存在“美好的暴力”吗?──贾平凹小说三十年片论[J];扬子江评论;2014年05期
6 陈思;;现实感、细节与关系主义——“中国故事”的一条可能路径[J];南方文坛;2014年05期
7 贾平凹;;《老生》后记[J];当代;2014年05期
8 贾平凹;;老生[J];当代;2014年05期
9 李欧梵;;小说的当代命运[J];东吴学术;2013年03期
10 金理;;历史深处的花开,余香犹在?——《古炉》读札[J];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军;;反思现代中国的文学—文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现代中国》第十二辑[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03期
3 皮雷·林克;乐黛云;;艺术的地位——通过文学来研究现代中国的价值变化[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02期
4 廖公弦;;现代中国的天空[J];山花;1991年06期
5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J];战略与管理;2001年01期
6 张颐武;;心里有“鬼”——漫说现代中国与“鬼”[J];中关村;2010年05期
7 中国现代文学教研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试析[J];川师学报;1974年01期
8 丸山升 ,陆晓燕;关于山本俊太氏收藏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手稿[J];鲁迅研究动态;1985年06期
9 罗成琰;;现代中国的浪漫诗学[J];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06期
10 吴锦生;论现代中国文艺的灵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探[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皮雷·林克;乐黛云;;艺术的地位——通过文学来研究现代中国的价值变化[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2 李龙;张晓黎;;“五四”与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建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贺昌盛;;晚清民初“文学”学科的学术谱系——从“词章”到“美术”再到“文学”[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先初;刘旺华;;胡适与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平原;依旧“关注‘现代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冯爱琴;多学科融合建设现代中国文体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张洪彬;现代中国文史研究的一条入门捷径[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胡晓明;以古典中国向现代中国提问[N];文汇报;2013年
5 房伟;《租界!租界!》:现代中国历史的“另类”想象[N];文艺报;2013年
6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吴翔宇;五四儿童文学参与现代中国想象的话语实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索良柱;它放大了现代中国的心胸[N];中国艺术报;2014年
8 於可训 武汉大学教授;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导向[N];湖北日报;2014年
9 陈福民;现代中国:阳光穿过泥土[N];学习时报;2009年
10 朱水涌;当代文学的空间焦虑[N];文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潘艳慧;《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建军;现代中国“人民话语”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段凌宇;现代中国的边地想象[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叶永胜;现代中国家族叙事文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许峰;空间视野下的“现代”上海[D];上海大学;2012年
6 罗义华;论梁启超的“流质性”与转型期中国文学的现代品格[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yN;缝合的超载与叙事的困境[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龚润枝;雾中的风景[D];安徽大学;2016年
3 杨新刚;现代中国都市风情小说的文化学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玲玲;女性:现代中国的社会学解读与文学批评[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长征;策略与认同——现代传媒与创造社“异军突起”[D];青岛大学;2009年
6 徐先智;想象现代中国的方式[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7 毛菁华;老舍的取舍[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8 黄乃江;历史和美学批评视野中的“现代评论”派[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蒲荣;文学与革命夹缝中的尴尬与悲剧[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苏s,
本文编号:18009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800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