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许地山小说中的人生哲学

发布时间:2018-05-10 19:45

  本文选题:许地山 + 人生哲学 ; 参考:《曲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常与人生感悟融为一炉,带有深刻的哲理性。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是许地山创作的主要目的,而对人生现象与问题的哲学思考则是他解读人生的根本方法论。许地山一生作品虽少,却不失新意,对东西文化、多种宗教的兼容使其小说呈现出了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许地山终其一生都在文学中探究着正确的人生观,以此来实现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建构。宗教与文学皆可直击人们的心灵,许地山从宗教教义中汲取养料企图为新文学寻觅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宗教与文学的相互渗透与完美融合为许地山传递其人生哲学搭起了桥梁。为此,学者大都喜欢以宗教为切入点去阐释许地山的小说文本,宗教确实是探析其思想的一个路口,但却并非唯一,若一直受限于宗教的框架,则容易忽视其小说中除宗教之外的其它哲学意蕴,一定程度上会丧失部分研究价值与意义。许地山塑造的文学世界是一个感情真挚、包罗万象的世界,他对人生哲学的书写虽独到而深刻,却不免显得驳杂、零散。针对这些现状,本文将研究的重心放到了许地山小说的人生哲学上,试图从多个方面深入挖掘其小说蕴藏的丰富哲理,并对许地山文本中的人生哲学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论述。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本文将从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展开讨论。绪论主要通过对研究许地山的文献进行梳理与分类,并结合如沈从文、茅盾、老舍等对其作品的评价,去探讨许地山小说中的人生哲学。不同学者的研究为本论文观点的阐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理论支持,本文自始至终以茅盾关于许地山人生观独树一帜的评价为基础,从爱之哲学、善恶观、苦乐观、生死观对小说中的人生哲学展开具体论述。本文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许地山小说中相知相守的爱情与情深义重的大爱,以爱抒情、以情感人是许地山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不拘一格的爱正是许地山自我情感的流露,故追随爱之哲学这条线索可以使人们发现其自身心理变化的真实过程。第二部分则以善恶观为切入点,对小说中人物的善恶行为与道德观念进行了评判与分析。文学具有惩恶扬善的使命,许地山将对人性善恶的思考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他强调善恶于人身上是一种共存的矛盾姿态,人们应持慈悲心看待一切善恶行为,辩证地去批判所有人与事。同时,许地山对人们为善作恶的行举进行了归因,在他看来没有规矩的人生异常可怕,而借助宗教劝人归善是许地山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应对策略。第三部分着重探讨苦乐观在许地山小说中的具体体现。文学是人们言说苦难的方式,而对苦难的关注与消解是文学家的使命,“生本不乐”正是许地山对漂泊生活的感悟与总结。许地山在小说中生动地描写了层出不穷、变幻莫测的人生苦难,并指出了“中和”思想与“普渡济世”的消解之法。第四部分围绕生死问题,对小说展开了全面论述。各式各样的创作方法、变幻不一的小说结构、巧合离奇的故事情节使许地山小说中的生死现象呈现出别样的姿态。本文通过对许地山多种死亡叙事模式的划分和解读,探讨了儒释道生死观与许地山生死观的异同,并从“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两个方面概括了小说人物应对蹇涩人生的生存之道。许地山在文本中时刻引导着人们“以死观生”,呼吁人们从哲学层面去思考生存的意义并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结语部分对许地山小说中的人生哲学进行了客观的总结与评价,并指出其小说对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许地山实际上是个颇为复杂的研究对象,他的人生哲学不仅具有二重性,而且零散驳杂,本文仅从四个方面对其思想进行条理化的论述,难免有失其复杂性和全面性,这就需要研究者对其人生哲学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Abstract]:Xu Dishan is one of the unique writers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world . His novel creation often integrates with life ' s understanding . It has profound philosophical reason . It is not the only way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life philosophy . In this paper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life philosophy in Xu Dishan ' s novels is not only duality but also scattered . In the third part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it is a rather complicated research object . In the third part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it is a rather complicated research object .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20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寅恪;;五等爱情论[J];视野;2013年21期

2 李洪华;徐爱伟;;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意识与情爱模式[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孙晓燕;;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幻境——论许地山小说创作中的浪漫主义[J];文艺争鸣;2011年01期

4 朱水涌;曹小娟;;许地山与粤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05期

5 杨剑龙;;论基督教文化与冰心、许地山小说的叙事模式[J];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03期

6 汤晨光;;许地山与牛津大学[J];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01期

7 王盛;许地山先生的三种精神[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年03期

8 朱庆华;许地山小说宗教色彩的显与隐[J];学术交流;2004年01期

9 薛克翘;许地山的学术成就与印度文化的联系[J];文史哲;2003年04期

10 沈庆利;死的向往与生的坚定——论许地山的生命哲学[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世海;撒种在荆棘[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黄娇娇;一个“异质”的文学存在[D];北京大学;2012年

2 舒增付;漂泊意识与许地山的小说创作[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冯新华;许地山与印度文学、印度文化[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任春芹;论许地山的思想与创作[D];山东大学;2005年

5 付兴华;有岛武郎与许地山文学创作中的生命意识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富琳;借一双慧眼找寻人生的彼岸[D];吉林大学;2004年

7 孔令环;叩问生命[D];河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870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870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1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