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文人小说评点的经典意识——以《儒林外史》张文虎评本为中心
本文选题:《儒林外史》 + 张文虎 ; 参考:《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03期
【摘要】:在晚清小说评点日趋式微的背景下,《儒林外史》天目山樵评本的出现是一个特例。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以张文虎为中心,在上海地区出现了一个《儒林外史》文人评点群体,而且还在于张文虎作为一位精于校勘的学者,在小说评点中大量引用经史典籍。这些典籍或帮助读者了解人物原型,或拓展相关知识,增添阅读趣味,提升了小说评点的学术品味,体现了晚清文人小说评点的经典意识。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cline of the critique of nove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appearance of Tianmu Mountain firewood critique is a special case. Its uniqueness lies not only in taking Zhang Wenhu as the center, but also in the fact that Zhang Wenhu, as a scholar who is good at collating, cited a large number of classics and classics in the commentary of novels in Shanghai. These books may help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prototype of characters, or expand the relevant knowledge, increase reading interest, enhance the academic taste of novel reviews, and reflect the classical consciousness of literary novel criticis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基金】:上海市高峰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资助
【分类号】:I207.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波,肖新华;90年代《儒林外史》研究述评[J];怀化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2 白泽宽子,李寅生;略论《儒林外史》中的“把”字结构[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年01期
3 周君文;晚清《儒林外史》的文人评点群体[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陈秋香;;论《儒林外史》的史学性[J];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11期
5 陈秋香;;《儒林外史》的“题不对文”现象[J];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04期
6 申重实;;《儒林外史》刊刻、传播说略[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7年02期
7 张冬红;;续析《儒林外史》“被”字句[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8 陈尚敏;;《儒林外史》与科举:误解及其他[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1期
9 方崇元;;题《儒林外史》邮票[J];人才资源开发;2011年06期
10 鲍鹏山;;《儒林外史》的“反体制”思想[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陈文新;;解构与重组再论《儒林外史》对传统的颠覆[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李树民;;试论《儒林外史》反映的淮盐营销[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六辑)[C];2013年
3 沈治钧;;《儒林外史》: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胡益民;;《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论纲[A];东方丛刊(2003年第2辑 总第四十四辑)[C];2003年
5 吴莺莺;;论《水浒传》与《儒林外史》的胥吏形象[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6 吴莺莺;;《水浒传》与《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比较谈[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鲍鹏山 上海电视大学;《儒林外史》的“反体制”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丁杨;商伟:换个角度激活《儒林外史》[N];中华读书报;2012年
3 张箭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儒林外史》描绘的学术不端和腐败问题[N];中国文化报;2013年
4 刘磊;《儒林外史》研究史的新开拓[N];光明日报;2007年
5 董玉洪;《儒林外史》对当今人文精神构建的启示[N];安徽日报;2001年
6 鲲西;《儒林外史》新主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7 李汉秋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安徽大学中文系;上海周边的清末儒林外史沙龙[N];人民政协报;2010年
8 商传;从明代历史看《儒林外史》[N];中华读书报;2013年
9 李汉秋;拨开云雾见“则仙”[N];光明日报;2010年
10 顾农;“幽榜”是《儒林外史》的蛇足?[N];中华读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能杰;《儒林外史》文学语言的运作艺术[D];厦门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华;二十世纪《儒林外史》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王玉洋;《儒林外史》中科场“局外人”形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3 袁鸣霞;论美籍华裔学者商伟的《儒林外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孙小银;《儒林外史》三家评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6年
5 孙连云;《史记》对《儒林外史》的影响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年
6 陈群;《儒林外史》服饰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7 聂泽文;《儒林外史》变异士风研究[D];北方民族大学;2016年
8 罗舒敏;《儒林外史》“讽刺说”献疑[D];深圳大学;2017年
9 凌宏伟;《儒林外史》的启示:科举制度与应试教育的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崔晨;《儒林外史》女性形象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76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876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