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断裂”与“关联”:当代文学“一体化”之争再思考——兼谈“50-70年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之关联研究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8-05-14 09:33

  本文选题:-年代文学 + 新时期文学 ; 参考:《文学评论》2017年04期


【摘要】:21世纪初,新一代的学者李杨,针对二元对立的文学史书写模式所造成的"断裂论"发起了批评,具体就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当代文学"一体化"的概括提出了质疑,着重检讨了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思维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末文学史研究和书写中的惯性力量。洪子诚对之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发生在北大两代学者身上的观念冲突,反映的不仅仅是文学研究上不同方法与路径的选择,也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知识人所持的不同文化立场与态度,它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界思想分化在文学领域的投影。关于当代文学史写作的"一体化"之争,是两种不同文学史观的碰撞,在观念的背后是代际差异形成的不同的历史感与现实态度,对话过程中的求同存异体现了时代的宽容与文化选择的多元性。讨论的最大收获是认清了"断裂论"的历史局限,引起对文学史历史分期和重写文学史的再思考,为"50—70年代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提供了条件并界定了它的性质。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Li Yang, a new generation of scholars, criticized the "theory of rupture" caused by the dualistic writing mode of literary history. Specifically, the author questions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Hong Zicheng's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ertial force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literary history research mode formed in 1980s in the study and writing of literary history in the late 1990s. Hongzi Cheng made a positive response to it. The conflict of ideas that occurs in the two generations of scholars at Peking University reflects not only the choice of different methods and paths in literary research, but also the different cultural positions and attitudes held by intellectuals in real social life. It is the projection of intellectual division in literature since 1990 s. The dispute about "integration" in the writing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history is the collision of two different views on literary history. Behind the ideas are different historical feelings and realistic attitudes formed by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in the process of dialogue reflects the tolerance of the times and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choices.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 of the discussion is to recognize the historical limitations of the "theory of breakage" and to rethink the division of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the rewriting of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It provides conditions for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terature of the 50-70's and the literature of the new period and defines its natur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0—70年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之关联研究”(批准号08BZW057)之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旷新年;;“人”归何处?——“人的文学”话语的历史考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01期

2 董 健;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李杨,洪子诚;当代文学史写作及相关问题的通信[J];文学评论;2002年03期

4 李杨,昌切,孙绍振,南帆,徐岱,郑家建,毛丹武;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观念笔谈[J];文学评论;2001年02期

5 洪子诚;当代文学的“一体化”[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光明;;“断裂”与“关联”:当代文学“一体化”之争再思考——兼谈“50-70年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之关联研究的意义[J];文学评论;2017年04期

2 李静;;《材料与注释》:“历史化”的技艺与经验[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7年02期

3 陈晓明;;论文学的“当代性”[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06期

4 徐仲佳;张文香;;老舍在文学场“小阳春”中的习性表现[J];中国文学批评;2017年02期

5 钱文亮;;当代文学学科:从“批评”到“研究”——关于程光炜与其人大弟子的当代文学史研究[J];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02期

6 成文秀;;《平凡的世界》的文学史叙述问题[J];宜宾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7 罗长青;;“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出版状况与编辑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10期

8 罗长青;;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判定问题[J];扬子江评论;2016年04期

9 王晓丽;;当代文艺与意识形态共生的标本——从曲波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三次改编说起[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10 李怡;;文史对话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知识治理制度的重构──民间传播机制的生长与作用[J];开放时代;2000年03期

2 何西来;对于当前我国文艺理论发展态势的几点认识[J];文艺争鸣;1986年04期

3 刘再复;;关于人与文学的思考[J];读书;1986年08期

4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5年06期

5 刘再复;;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J];文学评论;1984年03期

6 俞建章;;论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潮流——对三年文学创作的回顾与思考[J];文学评论;1981年01期

7 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J];文艺研究;1979年03期

8 冯至;略论欧洲资产阶级文学里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8年01期

9 刘再复;;新时期文学的主潮[J];新华文摘;1986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新荣;朝鲜朝植物赋与魏晋南北朝植物赋关联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87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887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9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