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评陈福民《批评与阅读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8-12-14 20:20
【摘要】:正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遭遇到异样的困境:市场化、体制化和学院化的合力不仅从外部弱化了文学批评的力量,而且从内部扼杀着批评的生命力。在这样内外交困的现实境遇中,文学批评若想获得自身的存在感,避免被忽视的命运,只有一途:依旧坚持文学批评的理想,探索出理想化的文学批评写作样式。在这个意义上,陈福民的文学论集《批评与阅读的力量》值得被认真关注。一依据本书后记,我们得知:本书的文章几乎全部写于新世纪语境下,是他对
[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 has encountered an unusual dilemma: the resultant force of marketiz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academicalization not only weakens the power of literary criticism from the outside, but also stifles the vitality of criticism from within. In such a difficul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ffairs, if literary criticism wants to obtain its own sense of existence and avoid the fate of being ignored, there is only one way: still adhere to the ideal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explore the idealized writing style of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is sense, Chen Fumin's collection of Literary theories, the Power of criticism and Reading, deserves serious attention. According to the postscript of this book, we know that almost all the articles in this book are written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century.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207.42-5

【参考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孟繁华;;文学批评的自觉、有效与节制[N];光明日报;201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立芳;李丝贝;;道教典籍语言隐喻认知特征解析与翻译[J];外语学刊;2017年04期

2 周宣丰;;后现代语境下中国英语的文化政治意义[J];外语与翻译;2017年02期

3 姚正洋;;英语新闻标题的文体特征与传播策略[J];新闻传播;2017年09期

4 汤伊心;;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历程与发展[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年03期

5 陈嘉;张映先;;世界英语时代下英语母语教师标准英语权威性的动摇[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年02期

6 孙慧敏;;国外媒体中“中国英语”的翻译策略探析——以《经济学人》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年12期

7 刘茂玲;;红色旅游文本之语用分析与翻译[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11期

8 高辉;;多元文化视角下中国特色新词的翻译策略[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年02期

9 夏康明;;意识形态主导下红色旅游英译中的红色文化彰显策略[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10 徐莉;;论“中国英语”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的跨文化交际功能[J];长沙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国;;中国英语研究存在的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马文丽;;解析中国媒体中的“中国英语”[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4期

3 胡晓丽;;中国英语之功能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11期

4 胡晓丽;;中国英语变体研究现状及前景[J];中国外语;2008年02期

5 王蔚;屈涛;;“妖魔化”与《纽约时报》对华报道[J];前沿;2007年02期

6 高超;;世界英语理论与中国英语研究综述[J];国外外语教学;2006年04期

7 过家鼎;关于“纸老虎”和“精神文明”的译法[J];上海翻译;2005年01期

8 顾静;透视美国新闻期刊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J];上海翻译;2005年01期

9 谭卫国;英语新闻的用词特点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2期

10 文秋芳;俞希;;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国外外语教学;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端家明;文学批评:走出困顿的沼泽[J];马钢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杨尚梅;地方文学批评浅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赵慧平;关于文学批评研究的起点和途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陈阳;摆脱文学批评不振局面的探讨[J];理论界;2004年04期

5 李丽芳;;需要概念越境的云南文学批评[J];当代文坛;2006年03期

6 汪旭东;;网络文学批评之我见[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吴俊;;新时代的文学批评[J];南方文坛;2009年05期

8 赵慧平;;关于文学批评本体研究的提问方式[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6期

9 陈海艳;王勤;;文学批评的特点[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10 王丹;;浅谈文学批评的尴尬[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洪志;;文学批评的批判品格:失落与寻求[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高明霞;;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古远清;;90年代的文学批评特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4)[C];1999年

4 高楠;;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黄浩;;批评失语症——90年代文学批评把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高楠;;文学批评的问题场域[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7 於可训;;漫议文学批评的有效性问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4)[C];2012年

8 余虹;;20世纪八九十年代澳门文学批评扫描[A];东方丛刊(2003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三辑)[C];2003年

9 黄念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研究的现状与反思[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10 王一川;;通向询构批评——当前文学批评的一种取向[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国昌;网络文学呼唤文学批评[N];人民日报;2010年

2 王春林;为当下的文学批评一辩[N];太原日报;2010年

3 高楠 王纯菲;文学批评的无用、用与有用[N];文艺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研;文学批评应具有探索意识和争鸣意味[N];辽宁日报;2011年

5 李桂玲;《当代作家评论》专题讨论重建文学批评[N];文艺报;2011年

6 余一力;文学批评的有效性与自由精神[N];文艺报;2012年

7 杜浩;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批评[N];河北日报;2012年

8 张剑虹;让文学批评回归批评本位[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9 闻言;向文学批评致敬吧[N];文艺报;2013年

10 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牛学智;文学批评不能随波逐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晓露;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大众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吴亚南;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4 凌晨光;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7年

5 伊克巴尔·吐尔逊;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青;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雪松;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新潮[D];吉林大学;2009年

8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9 李春燕;新时期30年陕西文学批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阎嘉;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恒兴;当代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批评[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2 贺雨涵;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话语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3 杨慧tD;雷达—中国批评话语体系的建构者[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6年

4 文雯;当代文学批评的评价取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5 杨维;文学批评动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6 王静;传媒文学批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王敏;怪异理论视角的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显硕;巴人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9 胡涛;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丽;论认识论与体验论相融合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3792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3792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c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