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诗坛“五言腾踊”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8 03:06
本文关键词:建安诗坛“五言腾踊”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魏晋至唐代的诗歌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五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高峰,这一时期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人意识觉醒,文学创作渐趋个性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汉代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在五言诗和辞赋上最为明显。建安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诗推向高峰。“五言腾踊”一语出自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是建安文学繁荣的重要特征,这一局面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原因、多方面的表现特征以及深远的影响。对于建安时期的文学研究,历代学者往往把重点放在“三曹”、“七子”的创作方面,而未对整个建安文坛作一系统宏观的研究;对于建安时期诗歌创作的情况亦是如此。正因为这样,本文从五言诗的发展规律入手,来研究建安诗坛“五言腾踊”的现象及规律。本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说明选题缘起,同时对五言诗尤其是对建安时期五言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以之作为本文论述的基础,并说明本论题的研究方法、思路及意义。正文部分分为三章,其内容如下:第一章,通过对五言诗萌芽于《诗经》,发端于民间歌谣,成长于乐府歌诗,成熟于文人这一诗歌自身发展规律的梳理,来揭示至建安时期五言诗必然繁荣这一文学趋势。五言诗相对于四言诗更加成熟,具体表现在五言诗更具有表现力、更具抒情性、更具音乐美的特点,建安时期文人意识觉醒,文学不再只服务于政治,而是变成了个人的行为,抒发作者的情感和生活体验,曹氏父子作为政坛和文坛的领袖对文学十分重视,这一时代契机为“五言腾踊”现象的到来做好了环境准备,这一章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五言诗在建安时期“腾踊”的原因。第二章,主要是深入文本,来分析建安时期“五言腾踊”现象的表现特征。论文分别从诗歌内容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两方面进行论述,即通过分析建安时期五言诗在游宴诗、咏史诗、赠答诗、游仙诗等题材方面的拓展;五言诗的创作数量与两汉时期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以及建安时期五言诗在修辞艺术、语言表现、意象类型等方面均有所提高,来阐述建安时期“五言腾踊”现象的表现特征。第三章,阐述了建安时期五言诗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具体地阐述了“建安风骨”的内涵,后代诗人对“风骨”的推崇,以及后世文人继承了建安时期五言诗写实主义及抒情主义的传统。结语部分对全文的内容作了总结,对自己论文中可能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作了自我批评。
【关键词】:五言腾踊 建安诗坛 原因 表现特征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6
- 一、选题缘起9
- 二、研究综述9-14
- 三、研究方法及文献引用14-15
- 四、研究价值及意义15-16
- 第一章 建安时期“五言腾踊”的原因16-38
- 第一节 建安诗坛对五言诗的继承与发展16-27
- 一、五言诗的形成过程16-22
- 二、对两汉诗歌的继承与发展22-27
- 第二节 五言诗繁荣的时代契机27-31
- 一、文人心态的转变27-29
- 二、曹氏父子对文学的重视29-31
- 第三节 五言诗较四言诗的优势31-38
- 一、五言诗更具表现力31-33
- 二、五言诗更具音乐美33-34
- 三、五言诗更具抒情性34-38
- 第二章 建安时期“五言腾踊”的表现38-57
- 第一节 五言诗创作数量的繁盛38-41
- 一、诗人群体的理论主张对五言诗创作的指导38-39
- 二、文人大量创作五言诗39-41
- 第二节 诗歌题材的丰富41-47
- 一、对宴游诗的开创41-43
- 二、对赠答诗的新变43-44
- 三、对游仙诗的扩展44-46
- 四、对咏史诗的突破46-47
- 第三节 诗歌艺术的提高47-57
- 一、成熟完备的修辞艺术47-51
- 二、意象的自由运用51-53
- 三、文雅化的语言53-57
- 第三章 建安五言诗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57-68
- 第一节 后世诗人对五言诗的继承57-59
- 第二节 建安风骨的余韵59-63
- 一、建安风骨的内涵59-60
- 二、后世诗人对“风骨”的推崇60-63
- 第三节 建安五言诗对后世诗歌表达方式的影响63-68
- 一、崇尚抒情之美63-66
- 二、追求叙事之风66-68
- 结语68-69
- 参考文献69-74
- 致谢74-75
- 个人简历75
本文关键词:建安诗坛“五言腾踊”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3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53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