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三言”中的涉道作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8 16:03

  本文关键词:“三言”中的涉道作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道教自产生之日起便与民众的社会生活密切相连,“三言”作为市民文学的代表之作,其很多作品都涉及到道教思想及行为活动,本文以“三言”中的涉道作品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这些作品中所渗透的道教思想内涵,以及揭示涉道情节在“三言”中出现的原因。本篇论文共有三大板块:绪论、主体、结语。绪论部分,主要是论述前人对这一课题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本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的概括。论文的主体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研究对象的确定及分类,在对“三言”文本进行细致解读的基础上,本文将“三言”中涉道作品确定为43卷,并以道教的行为活动为标准将这些作品分为四类:得道成仙型、道教法术型、道教伦理型、其他涉道作品。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三言”中涉道作品的道教思想内涵。首先,是尊道而贵德的修行方式,在“三言”的涉道作品中突出表现为三点:1.道法自然,柔弱不争;2.立德践行,忠孝为本;3.积善逢善,积恶逢恶。这些思想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对市民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其次,是关于神道显灵这一普遍信仰的论述,从“三言”的涉道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道教的神道显灵不仅体现在对社会民众行为的监控奖惩上,还体现在济世救人的功德上,在人们深处困境危难时,神道的显灵常常帮助人摆脱困境。最后是论述道教神仙信仰的世俗实用性,主要从神仙形象及仙境的世俗化与神仙信仰的实用性两个角度来论述。论文的第三个部分,则重点从社会成因、思想成因、编者的宗教情怀三个方面来探讨这43卷涉道作品在“三言”这一通俗文学中出现的原因。社会成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明朝统治阶级对于道教的推崇,上行下效的社会风气推动了道教在市民阶层的发展;二是市民阶层的崛起带动了市民文学的兴盛,致使大批反映市民生活的通俗文学诞生。思想成因的探讨,主要从社会生活中长期存在的宗教心理及社会心理去考察“三言”中的涉道作品,分别从人类对“生死”问题的执著追求与人生如梦思想的领悟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则从编者冯梦龙的宗教情怀去分析成因,主要是从冯梦龙的作品中所流露出的道教思想进行分析。
【关键词】:“三言” 涉道作品 道教意蕴 成因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1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10
  • 绪论10-16
  • (一)“三言”中涉道作品的研究现状10-14
  • (二)“三言”中涉道作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14-15
  • (三) 研究特色与研究方法15-16
  • 一 “三言”中涉道作品的界定与分类16-25
  • (一)“三言”中涉道作品的界定16-20
  • 1.涉道作品的内涵与外延16-17
  • 2.“三言”中涉道作品的篇目17-20
  • (二)“三言”中涉道作品的分类20-25
  • 1.得道成仙型作品20-22
  • 2.道教法术型作品22-23
  • 3.道教伦理型作品23-24
  • 4.其他涉道作品24-25
  • 二 “三言”中涉道作品的道教意蕴25-42
  • (一)尊道而贵德的修行方式25-30
  • 1.道法自然、柔弱不争25-26
  • 2.立德践行,,忠孝为本26-28
  • 3.积善逢善,积恶逢恶28-30
  • (二)神道显灵的普遍信仰30-34
  • 1.神道设教的监察体系30-32
  • 2.济世救人的修道行径32-34
  • (三)道教神仙信仰的世俗性实用性34-42
  • 1.神仙形象及仙境的世俗化34-37
  • 2.神仙信仰的实用性37-42
  • 三 “三言”中涉道作品出现的原因42-56
  • (一)社会成因42-46
  • 1.明朝道教的发展状况42-44
  • 2.市民文学的兴盛44-46
  • (二)思想成因46-52
  • 1.对“生”、“死”问题的执著探索46-49
  • 2.人生如“梦”的领悟49-52
  • (三)编者冯梦龙的宗教情怀52-56
  • 四 结语56-57
  • 参考文献57-61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61-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东,刘红梅;矛盾冲突中的左右逢源——浅论“三言”两性题材对矛盾的积极处理[J];滨州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2 闫秀平;“三言”对女性美的刻划与礼赞[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3 白艳玲;“三言”研究十年回顾(1990~1999)[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1年04期

4 韩希明,吕爱丽;试论“三言”中家庭文化生活的审美取向[J];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5 邱绍雄;试论“三言”中的商贾小说[J];云梦学刊;2001年06期

6 宋淑慧,李玉春;浅论“三言”的思想性[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年Z1期

7 程传荣;论“三言”中的商人形象[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8 周广秀;论“三言”之梦[J];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04期

9 郭建花;从色彩意义的变化看“三言”古今同形复音词[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孙义梅;“三言”中商人形象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欢欣;;“三言”中的妓女形象探析[A];水浒争鸣(第九辑)——2006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段军;耿光华;;动静相和 道技相谐——论“三言”的叙事结构[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3 周均美;;从“三言”“二拍”看明代社会风尚及市民观念的变化[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桑林峰;“三言”改文风[N];光明日报;2013年

2 王先刚 张锋;“三言”措施搭建联系服务群众“连心桥”[N];毕节日报;2014年

3 乔修峰;美国学者谈冯梦龙“三言”翻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蔡家园;由“悟想”抵达自由[N];文艺报;2014年

5 ;晚明文学大众化的当代思考[N];解放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德福;《庄子》散文“三言”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果;“三言”性别话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炜;“三言”中商人的婚姻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美琳;“三言”中的儒家思想[D];渤海大学;2015年

3 朱红杰;“三言”中的欲望叙事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5年

4 刘力铭;“三言”言情题材故事人物心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5 魏君;“三言”、“ 二拍”中的“偷情”故事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6 沈媛媛;“三言”中的涉道作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7 王瑞雪;“三言”商人形象的文化解读[D];延边大学;2008年

8 钱娜;“三言”中知识男性之情欲心理[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勇强;“三言”与《十日谈》叙述艺术比较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10 金艳;论“三言”的教化色彩[D];内蒙古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三言”中的涉道作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4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546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2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