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余秀华诗歌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8 18:43
【摘要】:对余秀华的研究,学界多以“余秀华现象”为焦点,很少有研究者将余秀华诗歌的文本作为研究点。本文以《月光落在左手上》《摇摇晃晃的人间》与《我们爱过又忘记》三本诗集中的诗歌为核心依托,以诗人发表在其博客、微信公众号上的诗歌为参考,分四章对余秀华的诗歌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前三章属诗歌的常规研究:第一章为诗歌创作背景,即余秀华的人生经历;第二、三章为诗歌的基础研究即意象、语言等;第四章为余秀华诗歌中独特范式的研究:即余秀华诗歌中时间与空间的独特建构。第一章主要从余秀华的诗歌创作看其人生经历。由于余秀华独特的人生经历,她的诗歌创作经历又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她的人生经历,于是余秀华的诗歌创作可以与其人生经历相互映射,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至2009年,19岁的余秀华遵照父母之命结婚,同年她写下人生中的第一首诗,至2010年她在其博客上发表第一篇博文,诗人用十五年的时间积累,这是余秀华诗歌创作的开始阶段也是她对婚姻不满的积累阶段。第二阶段:2010年至2014年,走红前余秀华大量写作、发表诗歌在博客用以宣泄自己对生活、婚姻的情绪,这是余秀华诗歌创作的高产阶段。第三阶段:2015年前后,2014年余秀华出名、2015年连续出版两本个人诗集、参加各种活动、成为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的主人公,余秀华爆红在2015年前后,这期间她结束了自己的婚姻,这是其诗歌创作提心吊胆的阶段。第四阶段:2016年至今,2016年第三本个人诗集出版以后,“余秀华热”逐渐消散,余秀华没有改变自己的初心,而是继续进行较高质量与数量的诗歌创作,且更加注重博爱精神,这是余秀华诗歌创作沉淀的阶段。第二章主要研究其诗歌中的意象,余秀华的女性身份与残疾人身份是对她影响最深的两个因素。其诗歌意象的选择上也充分地体现出女性身份与残疾人身份的影响。余秀华诗歌意象的独特性体现在,诗歌意象不仅仅有因女性身份、残疾人身份带来的压抑的意象,如:残疾的身体、残缺的爱和残败的乡村。还有与之相反抗的反压抑的意象,如:与命运抗争的鱼、酒、药和白色。这种压抑与反压抑同时出现的情况,在当代诗坛具有独特性。第三章对余秀华诗歌的戏剧性与语言的主要特征进行研究。余秀华诗歌中充满了戏剧性,有戏剧性的对白与独白、戏剧性的场景、戏剧性的悬念。余秀华通过诗歌中的对白与独白使得诗句变得灵动,情感表达更加直接;戏剧性场景有时间、地点、人物与布景,采用特殊的叙述方式,将生活的片段展现出来;戏剧性的悬念使诗歌可以从更多的角度解读,也就提升了诗歌内涵的丰富性。余秀华诗歌语言的其它主要特征例如:戏谑语言的运用,这使得余秀华的诗歌颇具烟火气息,更加“接地气”;超常搭配的词语的运用,不显山露水的语言控制力便体现在这样的方面,使诗歌具有特殊性而不突兀同时精准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歌语言饱含痛感,这是折叠了余秀华作为一名女性、一位残疾人、一位农民三重身份的痛感,因此显得程度颇为强烈。第四章探析余秀华诗歌中构建出来的时空。在余秀华的诗歌中,时间与空间的建构方式都是特殊的,四时轮回不是以春为始,而是以秋为始,且四季的占比也不均衡,按照秋、冬、春、夏递减的方式,对秋的描写最多,对夏的描写最少,这是与余秀华的心理状态相统一的。空间建构上,余秀华在其诗歌世界中构建了现实空间、想象空间和心理空间三个层次的空间,使得其诗歌地理空间层次感丰富,耐人寻味。对余秀华诗歌文本进行总体把握和细读,通过研究其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问题:余秀华诗歌创作及其人生经历,诗歌的意象、语言的戏剧性及其它主要特征、时间建构、空间建构,基本上可以形成对余秀华诗歌整体上较深入的把握。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Kazakova Irina Valeryevna;;白俄罗斯民俗:白俄罗斯民间传统节日诗歌[J];大观(论坛);2019年06期

2 娄燕京;;“新工人诗歌”的意义、限度及可能性[J];现代中文学刊;2018年03期

3 陈亚萍;张晨;;田间抗战诗歌的战斗力来源探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年05期

4 庄燕;;基于文体视角,将诗歌教出诗歌味[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6年11期

5 张政豪;;写在清明时[J];创作;2017年01期

6 张uo;;火焰中心的寂静(评论)——高原诗人阿甲诗歌评述[J];青海湖;2017年01期

7 唐林琪;;浅谈诗歌的美育教学[J];中学语文;2016年36期

8 张妍;;诗歌即历史——自我指涉式的历史文本解读[J];华夏文化论坛;2016年02期

9 黄自华;;从庸常的物质世界里,抽离出精神和境界[J];诗歌月刊;2017年03期

10 杨文丰;师力斌;;散文与诗歌的对话[J];当代人;201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雷;;论屠岸的诗歌形式探索[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胡国柱;;新花绽放中国风—中国诗歌形式成功地进入世界语之回顾[A];湖北省世界语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胡国柱;;百花园中再增妍——中国诗歌形式成功地进入世界语25周年纪念[A];湖北省世界语协会世界语研讨会论文集(1980-2002)[C];2002年

4 赵敏俐;;音乐对先秦两汉诗歌形式的影响[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大君;;建筑工人的诗篇:大工地诗歌简析[A];盘点新中国文艺·艺术手册·2016[C];2016年

6 夏天;;“乌青体”现象研究[A];荆楚学术2018年11月(总第二十五期)[C];2019年

7 孙晓娅;;侯马:探寻本质身份的诗人——兼论诗集《大地的脚踝》[A];“生命之光”——侯马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8 伍明春;;在形与质之间寻求平衡——论屠岸的十四行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晓云;;诗歌创意写作方法探讨[A];2015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大会论文集[C];2015年

10 杨志学;;诗歌的限制性与屠岸的“十四行”写作[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严加安;科学与艺术有共性也有交融[N];科学时报;2011年

2 汤养宗;对新时代诗歌的创新、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考[N];文艺报;2019年

3 冬至;《诗歌十八讲》:诗歌原来还能这样[N];中华读书报;2019年

4 末未;漫谈诗歌之“道”[N];文艺报;2018年

5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诗歌评论家 谢冕;新诗与时代同行[N];福建日报;2017年

6 枕流;机器人会写诗了……[N];宁波日报;2017年

7 本报记者 杨鸥;谢冕:新诗与时代同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

8 班琳丽;诗歌中的诗学及其标杆[N];商丘日报;2017年

9 施向军;让诗意穿越国门[N];中国国门时报;2017年

10 整理 郝俊力 申有科;让诗歌点亮和顺[N];晋中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彬;挣脱文字梦魇后的舞蹈与歌唱[D];吉林大学;2005年

2 邹志勇;宋人笔记中的诗学讨论热点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姜革文;商业·商人·唐诗[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于英丽;隋代诗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孙士觉;古越汉诗史述及文本辑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敏;《诗经》的认知诗学与心理分析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罗良功;艺术与政治的互动:论兰斯顿·休斯的诗歌[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金刚;韩国现代象征主义诗文学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9 许鹏;华兹华斯《诗,两卷》论析[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怀凤;余秀华诗歌艺术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年

2 刘旎媛;玛丽安·摩尔前期诗歌的节奏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3 刘雨鸽;丽塔·达夫诗歌中的空间书写[D];云南师范大学;2018年

4 孙亚君;唐代太原诗歌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5 马贵;199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身体维度[D];中央民族大学;2018年

6 李思蕾;梁陈赋得体诗与诗人心态[D];四川师范大学;2017年

7 加德拉·托力肯;哈萨克书面诗歌中的数学思维[D];伊犁师范学院;2018年

8 李招凤;幼儿诗歌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现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9 周欣媛;欧阳修诗歌叙事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10 石瑶;“敲响天堂之门”—鲍勃·迪伦诗歌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5890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5890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b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