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南朝刘宋诗歌的“声色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2 06:29
【摘要】:清人沈德潜在《说诗fl语》中提出,“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认为南朝诗歌对于艺术形式的注重、追求始于刘宋时期,学术界多同意这种观点。南朝刘宋诗歌“声色大开”的特点,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以及一些诗歌理论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性情渐隐,声色大开”、刘宋“声”的诗歌创作、刘宋“色”的诗歌创作,以及“声色”诗歌的理论意义等四个方面,对南朝刘宋诗歌的“声色”问题进行研究。第一章,探讨刘宋诗歌“性情渐隐”和“声色大开”的含义及原因。本章从“性情”和“声色”二词的含义探究出发,结合刘宋时期诗歌创作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刘宋诗歌的“性情渐隐”与“声色大开”是一种相对的状态。刘宋诗歌并非很少抒发性情,只是其时人们在创作中对“声色”更加关注而已。而人们对“声色”的重视主要和东晋以来人们对声音之美的追求、音韵学的发展,以及佛教的传入等因素密切相关。第二章,研究刘宋诗歌“声”的创作特点。从“注重语音的抑扬顿挫”和“善用双声叠韵和叠字”两个方面,对刘宋诗歌作品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刘宋诗人在实际创作中已经自觉关注到语音的抑扬交错,在押韵方面会不自觉地倾向于选择平声韵。并且,刘宋诗人对双声叠韵和叠字的运用较刘宋前更加频繁,形式也更加多样。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诗歌诵读起来具有音韵上的美感。第三章,分析刘宋诗歌“色”的创作特点。结合刘宋时期具体的诗歌作品,分别从华美辞藻的运用、字句的雕琢、对对偶和用典的重视,以及对景物作多角度描绘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刘宋诗人在具体创作中,为了使作品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对字词的选择、句式的安排乃至景物的刻画都是非常讲究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诗歌辞藻华美、句式整饬、绘景形似的艺术效果。第四章,论述刘宋“声色”诗歌的理论意义。通过分析齐梁“声律”论和刘勰“物色”论的形成过程与主要内容,探讨刘宋“声色”诗歌对齐梁“声律”论的形成,对刘勰“物色”论的提出所起的作用,以及“声色”诗歌的重形式之风对后来诗歌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刘宋“声色”诗歌对形式美的追求不仅使后来的诗歌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得到提高,而且也促进了作品艺术表现力的提高。论文的结语部分,通过对刘宋“声色”诗歌的研究探讨,指出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典美学发展的积极意义,即“声色”诗歌不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而且还使人们自觉关注到文学艺术的审美问题,推动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进程。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白崇;;刘宋“诗运转关”考论[J];中国文学研究;2015年01期

2 薛幼萍;;论南朝赠答诗性情与声色之关系[J];肇庆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韩高年;;南朝文学的形式美学倾向及其价值[J];文学评论;200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瑾;“元嘉三大家”诗文用典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94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5946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6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