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中“李杨”故事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0-03-22 18:10
【摘要】:唐明皇李隆基和他的宠妃杨玉环的传奇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故事中既夹杂着许多宫闱秘事的男女情爱,又有国破家亡的伤心痛史。从晚唐至今,多种文艺体裁中都能见到“李杨”故事的片段。本文则以梳理“李杨”故事在戏曲舞台上的流传演变为主。在古代戏曲文本之中,关于“李杨”故事现在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梧桐雨》与《长生殿》两剧。但是自金元至清,有关“李杨”故事的戏曲数量庞大。诸多演绎或多或少,皆有所差别。现根据历代曲目等进行文献搜集,整理出各朝代以戏曲形式为载体的演出目录。有些作品的内容已经散佚或只余残折,只能从题目或当时观戏人记载的文献资料中窥见一二。与前代传统戏曲相比,京剧舞台上演绎“李杨”故事的剧目尤多。而这其中《贵妃醉酒》《太真外传》《大唐贵妃》三剧分别代表了同一题材不同时期的演绎。“醉酒”本事出于明代《磨尘鉴》,随着时间在民间发酵酝酿,至清末在民间演出时,《醉酒》已经成为京剧花旦表演的热门剧目。然而低俗、淫乱等因素影响着本剧的格调,限制其发展。至梅兰芳,他结合多年舞台演出经验逐渐将本剧净化、扩充,深化了主题,最终使其成为京剧的代表剧目之一。民国时期,他又编演了古装新戏《太真外传》,成为梅派的代表作。至新世纪,其子梅葆玖在前两剧的基础上,排演了《大唐贵妃》,吸收了西方交响乐元素,体现了新时代艺术的多元融合。在“李杨”故事千年演变中,不断吸纳,融入新的人物和情节。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梅妃故事。在梅妃故事的不断演变中,可以看到中国文人心态的不断变化。梅妃从原本的配角,逐渐走至前台成为取代杨妃的主角。程砚秋先生京剧《梅妃》的排演,使梅妃的风头一时盖过了杨妃。总体来看,以戏曲为载体的“李杨”故事,主人公形象随着历史的变迁,时光的推移,不同时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李杨”故事已不再是单纯的宫闱爱情故事,他们身上既承载了文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展现了民间百姓对历史的解读。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3
本文编号:2595421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彰明;;陈鸿《长恨歌传》的阅读与欣赏——古代文言小说作品教学札记之一[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2 董上德;;论梅妃故事的层累性生成[J];文化遗产;2008年04期
3 徐龙飞;;“霓裳羽衣”——《长生殿》中的一个重要物象研究[J];戏曲艺术;2007年04期
4 吴晟;;不同文体对同一题材的表现比较——从《长恨歌》到《长生殿》[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期
5 萧文;;唐明皇、杨贵妃情事溯源[J];文学遗产;2007年02期
6 罗清华;王珏;;《梧桐雨》的题材处理及其意义[J];文史杂志;2006年05期
7 邓乔彬,高翠元;《长恨歌》与《长恨歌传》[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张哲俊;论《梧桐雨》和《长生殿》──两种悲剧形式[J];文学遗产;1997年02期
9 卞孝萱;唐玄宗杨贵妃形魂故事的演进[J];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2期
10 卞孝萱;唐玄宗杨贵妃五题[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锦华;《长生殿》演出史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595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595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