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事变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2 17:56
【摘要】:发生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庚子事变不仅给国家带来了深重苦难,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这场伴随着20世纪来临的重要事变在近代文学中也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反映。史学界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对庚子事变的研究。然而孕育自庚子事变的诗词、小说、戏曲、说唱等各类文学作品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挖掘,但相比于历史研究,关于庚子事变的文学研究要冷清许多,不论是宏观研究还是微观研究都还存在许多空白。事实上,对作为特定时代产物的庚子事变文学加以整体的、系统的、细致的研究不仅能够集中且深刻地展现近代文士对庚子事变这一家国劫难的认知与判断,而且可以为后人观察庚子事变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与社会状况打开另外一扇窗户。鉴于此,本文力图通过文史互证的方式,兼顾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并结合知人论世、文本细读的方法来对有关庚子事变的诗词、小说、戏曲、说唱作一全面、具体且深入的解析。虽然作为历史事件的庚子事变早已化为历史的云烟,飘逝远去。但于此事件的文学书写却并没有因庚子事变的结束而停止。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光流逝中,不断有关于庚子事变的文学文本出现。为了避免误解,必须说明本文论述的“庚子事变文学”是对近代文人创作的反映庚子事变的大量诗词、小说、说唱、戏曲等文学作品的统称。综合以上,文章分六章展开论述。第一章对庚子事变文学产生的各方面背景予以揭示。第一、二节着重从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的重要原因,梳理庚子事变的历史进程来呈现庚子事变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三节从探讨嘉道以来经世致用思潮的勃兴对文学观念变革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文学观念变革的具体内容出发来考察庚子事变文学产生的思想、文学背景。第二章对庚子事变的诗歌抒写进行概述。晚清庚子事变激发诗人们长歌当哭,留下了一批宝贵的诗歌文献。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约有160多位诗人创作了 3300余首庚子事变诗歌。为略窥以庚子事变为重大题材的诗歌创作概貌,第一节分类介绍了代表诗人及其诗作,具体以身居庙堂,主张“剿拳和洋”的诗人;困处北京的诗人;在两宫西逃期间随侍其左右的诗人;偏安东南的诗人;筹谋勤王的诗人作为分类说明的依据。第二节分庚子事变进程的记录;社会血泪史的呈现;时代风貌的反映三个层面论述了庚子事变诗歌的“诗史”价值。为了展现“庚子”诗在叙事艺术方面的特色,第三节从叙事方法入手,概括、分析了诗人是如何以诗题、诗序、诗注叙事;片段呈现式叙事;组诗叙事;长篇铺敷来进行诗意化的叙事。第三章主要结合时局走向、诗人经历及其诗歌创作来勾勒庚子事变时期的诗人的心路历程。第一节重在推导庚子事变时期诗人对外心态由求战转向求和。第二节选择蒋楷、李希圣、易顺鼎三位代表诗人对庚子事变时期诗人济世无门的失落心态作一微观考察。第三节分析袁昶、康有为、周馥、敦崇等诗人在庚子事变期间产成孤独心态的原因以及他们各自的孤独心态在诗歌中的反映。第四节着重探讨乌目山僧(黄宗仰)、赵必振、潘飞声等诗人创作的《庚子纪念图题词》所传达出来的诗人的羞耻心态。第四章试图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前提下,以庚子事变诗歌为线索,研讨慈禧太后与珍妃这两位与庚子事变有着密切关联的女性历史人物在诗人笔下的形象特征,进而揭示诗人在这两位历史人物身上所贯注的思想情感。第一节主要对关于慈禧太后的庚子事变诗歌加以梳理、分析,力图还原慈禧太后在庚子事变时期的真实面目并揭露诗人对慈禧太后的情感态度,并由此认定在国家面临重重危机时,慈禧太后与一个最高统治者应有的素养和精神面貌还有很大距离。第二节主要围绕诗人对珍妃死宫井事的题咏议论展开解析。通过细读文本,可以了解到对珍妃与光绪帝爱情悲剧的同情;对现实政治的讽刺与家国兴亡的感伤是关于珍妃之死的诗歌中所包含的重要意蕴。第五章探讨《庚子秋词》的作者生平、“情性”含蕴与整体风格。第一节就创作《庚子秋词》的王鹏运、朱祖谋、刘福姚、宋育仁等四位词人的生平、政治生涯及词学几方面作概述。第二节对《庚子秋词》所包孕的种种愁情加以梳理、分析,进而得出词人的愁情是由乱而生,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忧愁;对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愁;对生活流离、人生短暂的哀愁是《庚子秋词》愁情的主要内涵。第三节在探讨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所提出的“沉郁”说的基础上,分析《庚子秋词》在比兴寄托、用典、章法布局的等方面的艺术特点,进而证明“沉郁”实可代表《庚子秋词》的整体词风。第六章以典型个案分析的方式论述关于庚子事变题材的小说、说唱、戏曲作品。第一节分析连梦青《邻女语》所展现的封建末世的全景图画。第二节论述吴趼人《恨海》如何通过叙写两对男女在庚子事变时期所遭遇的爱情悲剧来展现挣扎在乱世中的普通个体的悲剧命运,进而论证吴趼人主张以“恢复旧道德”作为拯救国家、人民的重要手段。第三节分析林纾《剑腥录》“兼贻史料”与“自写风怀”的创作特色,从中可发现林纾主张以改良维新的方式来挽救国家。第四节探讨陆士愕《孽海花续编》所表现出来的鼓吹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特点。第五节探讨李伯元《庚子国变弹词》在艺术化再现庚子事变全貌时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创作特色。第六节分别探析林纾《蜀鹃啼传奇》、陈季衡《武陵春传奇》、赵祥瑗、吴梅《枯井泪杂剧》、包天笑《燕支井》在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方面的重要特点。综合以上已大致描叙出近代文人笔下的庚子事变文学的整体图景。最后,在.搜集关于庚子事变诗人的生平资料的基础上,本文还编制了“庚子事变诗人群体考论简表”附于文后,表由姓名、字号、籍贯、生卒年、生平概况、庚子活动、庚子诗作、资料来源等栏目组成,能够为庚子事变诗歌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与线索。但由于本人学识、精力有限,还有很多创作有庚子事变诗歌的诗人生平未及考论,特此说明。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5
,
本文编号:2595407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5
,
本文编号:2595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595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