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老舍文集的选编出版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9 14:33
【摘要】:从文学体制的角度切入作家文集的编选,考察现代作家的作品在现当代不同时期的编选标准,从而深入思考文选运作的内在机制与行为动机,把握操纵作家文集编选标准的内在因素,摸清文学出版与文学发展的脉络具有必要性。本论文主要以老舍的文集编选出版为个案切入现代作家文集的编选研究这一论题,结合老舍的作品在民国时期、建国“十七年”时期、以及新时期以来的编选出版状况,来窥视不同时期的编选标准,思考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学场域中文学的内在运作机制,考察文集编选运作下作品如何经典化以及作家的形象如何建构的问题。除绪论与结语外,本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旨在追溯不同时期老舍文集选编出版的历史,通过概述不同时期不同版本文集的出版背景、装帧设计、选目以及入选原因,厘清老舍文集选编出版所折射出的时代特点,为后两章的研究论述奠定基础。第一节回顾了民国二十五年万象版“现代创作文库”本《老舍选集》的出版情况,第二节回顾解放时期春明版“现代作家文丛”本《老舍文集》的出版情况,第三节介绍建国前期开明版“新文学选集”本《老舍选集》,第四节梳理新时期以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三套老舍文集的异同。第二章主要结合老舍的作品在民国时期、建国“十七年”时期以及新时期以来的编选出版状况,借助于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思考不同时期的社会-权力场域中,“文学场”与“政治场”及“经济场”之间的关系,考察文学场域的内在运作机制。本章内容分为三节,分别从作家自我推介、出版机构牟利、文化体制规划这三个方面来论述老舍文集的运作机制问题。第三章的重点在揭示文集出版的建构功能,《老舍选集》、《老舍文集》、《老舍全集》等文集的选编出版是一个对老舍作品不断经典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老舍形象不断建构的过程。随着不同时期对老舍文集的出版与再版,文艺界对于老舍的定位也相继发生着改变,由三十年代的幽默作家到建国初期的“人民艺术家”,再到八十年代以来的“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形象的建构是一个与文集编选出版息息相关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义勤;陈晓明;吴俊;;作家作品的经典化与文学史研究的创新——第五届中国当代文学高峰论坛[J];东吴学术;2014年03期

2 罗执廷;;选集运作与鲁迅社会身份的建构(1932-1949)[J];鲁迅研究月刊;2013年12期

3 罗执廷;;文选运作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J];文学评论;2013年02期

4 张永东;汪洁;;论延安文艺代表作品的经典化历程——以《王贵与李香香》为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5 罗执廷;;论当代诗歌传播体制中的选本传播[J];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6 罗执廷;;《中国新诗年鉴》的运作及其影响[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08期

7 刘恋;;作家、作品论研究对现代文学的经典化意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论的理论与方法”会议综述[J];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04期

8 罗执廷;;1949—1976年中国大陆的文选运作与文学生产[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9 罗执廷;;选本运作与“第三代诗”的文学史建构[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王秀涛;;“百花时代”文学期刊改革的历史考察[J];扬子江评论;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卢兴;电子媒介视域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2 管晓莉;“经典化写作”向“市场化写作”的“历史蜕变”[D];吉林大学;2013年

3 蔡颖华;沈从文文学经典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伟军;传媒视域中的文学[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銮娇;“十七年”时期中国长篇小说出版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4年

2 韩树红;论新时期以来的老舍形象建构[D];青岛大学;2011年

3 王建斌;十七年时期作家主体精神初论[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061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061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d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