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梁启超“言文合一”的创作思想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04-08 06:21
【摘要】:本文以梁启超对言文关系的论述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论述梁启超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反思与修正,旨在较全面的认识其“言文合一”主张的理论背景和具体实践,力图挖掘梁启超古今文学转型时期的独特意义,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存在方式,还原文学发展的整体态势。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首先对中国古代言与文的历史关系作一个简介,对梁启超的文学思想研究现状作了整体论述,对本文所研究的古今文学演变视角作了解释,同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进行简要说明。第一章,梁启超“言文合一”的理论背景探析。这一章主要论述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对待言文关系上提出了“言文合一”的主张。由于启迪民智的需要和文学进化论的提出,梁启超意识到晚清“言文分离”的局面不再适合启蒙工作的进行,但与其他维新知识分子不同的是,梁启超是在传统“诗教”的基础上进行的语体改革。第二章,梁启超“言文合一”的实践特色。这一部分主要论述梁启超“言文合一”主张的具体实践,通过与黄遵宪文学主张的比较来分析梁启超“言文合一”的独特之处在于对文学主体性的重视,呈现出一种梁启超式的兼容语体,并分析梁启超“言文合一”的主张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第三章,梁启超言文关系的反思及其理论得失。这一章主要论述梁启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言文关系的反思,在胡适等新文化运动者们将白话与文言处于二元对立的模式体系下,梁启超却对白话创作进行修正与反思,提出白话文言调和论:语言上兼容白话与文言;形式上以古风格包含新意境;风格上将传统审美与人格修养内化为“情感”。并站在贯通古今的中国文化的立场,来重估“言文合一”理论,合理地定位梁启超在探索时期的地位。结语部分,以当今的眼光来看待梁启超“言文合一”主张推动了现代语体的变革,同时他对言文关系的反思也体现了文言的现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炎秋;童业富;;对林纾保守主义文言观的辨析与反思[J];文艺争鸣;2019年05期

2 唐富龄;;文言小说肖像描写浅议[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6期

3 唐富龄;;文言小说高峰的回归及其成因[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4 唐富龄;;文言小说人物性格刻画的历史进程[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5 吴永福;;语文教材及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年10期

6 张春红;;近三十年元代文言小说研究回顾[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7 付洪伟;刘均;;解读蒲松龄文言小说《画皮》[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8 余丹;;宋代文言小说类书论略[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9 庄逸云;;清末民初文言小说的刊印及行销[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6年02期

10 孙萃;;大爱课堂:文言文的教育价值[J];新课程(综合版);201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吴琼;;明代社会心理与冥婚题材文言小说的创编[A];江苏社科界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应征论文论文集[C];2015年

2 刘富伟;;关于文言小说与话本小说关系的若干思考——以《聊斋志异》和聊斋话本为例[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辑)——中国文论的直与曲[C];2009年

3 孙敏强;;试论瞿、金二氏《新话》的情感特征和诗入小说之得失[A];韩国研究(第六辑)[C];2002年

4 杨子彦;;论“聊斋”[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一辑)——中国文论的诠释学传统[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州大学文学院 周瑾锋 裘兆远;唐宋文言小说中的南方民间信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2 苏州大学文学院 周瑾锋;唐宋文言小说中的“三教合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3 石明庆;李剑国先生和他的文言小说研究[N];人民政协报;2001年

4 苏州大学文学院 周瑾锋;魏晋至唐宋文言小说中的佛道因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5 张新宁;鲁迅与苏曼殊文言小说创作论[N];淮安日报;2011年

6 李道和;《唐前志怪小说史》的修订与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兵 郑炜华;胡适研究文言小说以考据为本[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8 陈卫星;展示中国文学的绚丽风景[N];人民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付叶宏;砥砺文字 创新学问[N];中国民族报;2004年

10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李舜华;小说创作勿切断文体血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邱昌员;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俞钢;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庄逸云;清末民初文言小说史[D];复旦大学;2004年

5 董玉洪;中国文言小说评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高建青;作为政治的文学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唐瑛;宋代文言小说异类姻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张宁;清代满族文言小说家及其小说创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9 郑诗傧;《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拾遗》之子部小说著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朱星瑶;明清家庭题材文言小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北晨;社会学视角下的清代文言志怪小说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年

2 莫炳冉;论梁启超“言文合一”的创作思想与实践[D];湖北师范大学;2019年

3 徐毓宣;宋代文言小说中的诗歌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4 胡加利;明代文言小说虎故事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5 金凤蕊;清代文言小说中异类姻缘故事研究[D];河北大学;2018年

6 张银霞;文言叹词系统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7 黄山;文言小说注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8 李征红;初中文言散文教学目标分级研究[D];集美大学;2017年

9 王姗;清代文言小说中的女侠形象[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思琦;唐代文言小说中的“诗入小说”现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190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190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c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