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书信祝颂语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9 10:55
【摘要】:书信祝颂语作为致信人表达对致信对象祝福或祝贺的话语,通常位于书信结尾处,既包含词、短语,又包含句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本文基于写作学、文章学的基本理论,结合语言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理论知识,对我国书信祝颂语的源流、功能、运用原则以及写作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的解读。从源流角度来看,书信祝颂语滥觞于上古时期祭祀活动兴起之时,孕育于先秦至两汉,发展于魏晋至唐,成熟于宋元之际,繁荣于明清之时,迁延数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从功能角度看,书信祝颂语作为一种语言和文化符号,具有文化功能与社会功能两大功能。文化功能具体表现为文化传承与价值观整合的功能,前者主要是对“自谦而尊他”交往理念以及“和合”观念的传承。后者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分别表现为:一是对不同时代我国的“重礼”观念以及传统义利观的整合;二是对同一时代不同价值观的整合。社会功能可细分为调节关系与社会认知的功能,调节关系功能主要表现在个人之间、企业之间以及国家与民众的互动等相互关系之中。社会认知功能是指人们能够从书信祝颂语用语的细微变化之中感知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具体到书信祝颂语的实际写作与运用中,应遵循身份一致原则、主客互融原则与用语得体原则三大原则,其中主客互融原则又会依“境”与“时”之不同,写作和使用不同的祝颂语。从静态的文本角度来看,书信祝颂语在专用书信中呈现出写作格式程式化、语言庄重简约且风格单一等特征,在一般书信中呈现出写作格式的灵活性、语言风格多样且个性明显等特征。
【图文】:

书简,全集,起居


信祝分离的现象,,以《宋人佚简》中《朱Oz书Oz 皇恐顿首百拜上复判府都运直阁中大先生台座即日秩序变凉神相岂弟聿有嘉祥台候动止万福Oz 夙被恩宏远依陶冶下情不胜瞻仰谨具启上承起居不备 Oz 皇恐顿首百拜上覆⑦此书简的祝颂语是“起居不备”,然起一段顶格书写,缘于“起居不备”所言对致信对象的敬重,此谓之平出。这一写综上,宋元时期的书信结构形式已基中也证实:“宋承唐绪,其尺牍除内容更图 2-1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书简要素

信札,手札,曾国藩,书信


①朱建纲. 湘人手札<曾左彭胡书信珍迹>(曾国藩卷)[M②朱建纲. 湘人手札<曾左彭胡书信珍迹>(曾国藩卷)[M③朱建纲. 湘人手札<曾左彭胡书信珍迹>(曾国藩卷)[M图 2-4 致曾国荃信札近好③图 2-5 致胡林翼信札第四种格式如“即复”与正文相一行超出一格书写……。即复台安④图 2-6 致胡林翼信札第五种格式如“即请”紧接正文可写为:……。即请台安⑤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迅书信集》(1936年)中的有关记载[J];纪念与研究;1984年00期

2 朱铭坚;;金元之际的士人网络与讯息沟通——以《中州启札》内与吕逊的书信为中心[J];北大史学;2016年00期

3 纯子;连接两代心灵的桥梁——读《接力书信集》[J];中国图书评论;1988年03期

4 ;《茅盾书信集》介绍[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01期

5 黄亚海;关于日记、书信集在《中图法》三版的分类问题[J];图书馆论坛;1992年05期

6 ;编辑出版《杭世金书信集》《杭世金纪念集》征稿启事 青少年日记将辟怀念专栏选刊[J];青少年日记(小学版);2015年11期

7 ;编辑出版《杭世金书信集》《杭世金纪念集》征稿启事 青少年日记将辟怀念专栏选刊[J];青少年日记(小学版);2015年12期

8 木斧;;书信集(二首)[J];星星诗刊(上半月刊);2009年05期

9 顾久;;《汤炳正书信集》序[J];钦州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力之;;《汤炳正书信集》序[J];钦州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建平;;历史的回文[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章洁思;《靳以日记书信集》序[N];中华读书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黄琪奥;那些书信背后关于老重庆的人和事[N];重庆日报;2019年

3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秦蓁;王国维往还书信中两封“阙疑待考”的信[N];文汇报;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博雅;书信祝颂语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年

2 姜宛彤;汉语书信祝颂语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3 韩英;浅析米·希什金小说《书信集》中的主题[D];南京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206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206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4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