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津味小说“遮洋尚土”的文化选择

发布时间:2020-04-11 04:21
【摘要】:民国时期,南有上海滩,北有天津卫,这两座城市是近代中国繁华之所在。这一时期正值天津城市转型,随着开埠通商和租界的设立,城市空前繁荣,三教九流汇聚,文化构成最为丰富,社会关系也最为复杂,津味小说描绘的就是这一时期广阔的社会历史空间。此时,天津的城市文化大致可分为:彰显天津本土特色的市井文化、家族文化和兼具现代、殖民双重性质的租界文化。在多元复杂的文化背景下,津味小说并没有像天津城市那样,由包容本土走向对外开放,而是以一种“遮洋尚土”的姿态,只钟情于本土文化,遮蔽租界文化及与其相关的话语资源。本文以“遮洋尚土”为切入视角,分析其文本呈现、文化姿态、成因及其独特价值,并进一步分析其意义与局限。第一部分直接从文本出发,分析津味小说“遮洋尚土”的文本表征。津味小说很少涉及“洋派津味”,而是集中展现“本土津味”,在“遮洋尚土”的倾向下,津味小说呈现出奇、旧、俗的特征。一是对天津卫奇特民风的展现,津味小说塑造了一系列身怀绝技的市井奇人,叙述了很多荒唐怪诞的津门奇事,以写实之笔传达出一种奇特民风。二是新旧交织下对传统的固守,在场景空间设置方面,津味小说更钟情对老城厢、三不管等传统空间的描绘,很少展现小洋楼等洋场空间;津味小说还描绘了很多传统的津地风俗,展现了华界天津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三是平民气息的审美趣味,津味小说使用了“卫嘴子”式语言和符合天津市民审美趣味的“说书体”叙述方式,在雅俗共赏中展现天津本土地域特色。第二部分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析津味作家的文化姿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在多元文化冲突背景下,津味作家选择了一种“遮洋尚土”的文化姿态。在面对市井平民文化和封建家族文化时,表现出一种理解与倾心,而在面对殖民语境催生的异质文化时,他们却选择了审视与遮蔽。这种文化姿态的形成有多种原因:首先,天津人对西方文化存在心理上的排拒,西方文明进入天津是以血腥入侵方式开启的,在近代史上,天津饱受西方列强的蹂躏与摧残,在沉重历史的掣肘下,津味小说钟情传统,排拒西方;其次,天津老城和租界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和文化、心理上的距离,故而“洋”“土”两种津味少有纠缠,这使得津味作家更偏好于自己熟悉的市井民间;再次,天津老城拆毁,传统文化即将消散的状况,激发了津味作家浓烈的乡土之情和文化意识,故而作家希望保存本土地域文化的独特个性。第三部分分析“遮洋尚土”选择下津味小说的独特价值。津味小说的“遮洋尚土”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遮蔽与崇尚,而是贯穿着一种批判性思维,只不过对“土”的批判是情有独钟基础上的反思,对“洋”则是一种民族主义约规下的批判。与现代文学的“津派”通俗小说创作相比,虽然都是“尚土”,但津味小说并不是对传统的天津市井社会的画卷式呈现,也不是对本土性、传统文化的盲目崇尚,而是有选择、批判和反思。与新时期书写上海的小说相比,津味作家沉迷于传奇色彩与市井趣味,对“现代”文化表现出一种过度批判,上海作家则执意于摩登之城的“繁华旧梦”。第四部分分析了“遮洋尚土”选择下津味小说的价值意义与局限。在价值意义方面:津味小说提升了“津味”的审美价值,使之不再是一种简单存在的地域特色,还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并以此进入文学史的版图,得以和“京派”“海派”并驾齐驱。此外,津味小说展现了天津的独特风貌和地域特色,以文学的方式保留了天津地域文化上的独特性,实现了天津区域文化的增值,并通过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挖掘,延续了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文化自信的建立也有重要意义。在现实反思层面:第一,津味小说这种“遮洋尚土”的创作,遮蔽了“小洋楼”“五大道”等现代性话语资源,尤其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津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渐渐远去,一味的“遮洋尚土”,津味文学创作很难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其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也稍显陈旧。第二,“遮洋尚土”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充分发掘传统与现代、中国和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的复杂性,在对多元文化关系审视,尤其是对待西方文化时,缺乏深入的思考,形成一种概念化倾向,不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也不利于本土文化的进步。
【图文】:

示意图,示意图,文化格局,区隔


天津租界区域划分示意图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琪;;豪门叙事与都市现代性的隐喻:《上海的金枝玉叶》与《天津卫的金枝玉叶》之比较[J];社科纵横;2015年08期

2 丁琪;;都市民间中的本土现代性:当代津味小说的文化选择[J];理论与现代化;2015年04期

3 王云芳;;文学视角下的租界书写:津味小说中的租界空间[J];理论与现代化;2015年04期

4 闫立飞;;五大道与都市意象的重构[J];理论与现代化;2015年04期

5 闫立飞;;作为“意象”的都市:从老城区到五大道[J];文学与文化;2015年02期

6 李永东;;双城模式的旧天津想象[J];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06期

7 罗海燕;;新世纪以来天津文学研究综论[J];社科纵横;2014年01期

8 闫立飞;;租界、乡土与都市——文学与天津城市的现代转型[J];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9 王之望;闫立飞;;天津文学论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闫立飞;;论新时期天津文学的发展轨迹[J];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孔娈;林希“津味小说”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2 酒們;论“津派”小说中的天津城市品格[D];南开大学;2016年

3 朱书亚;旧天津的文学书写与民族认同[D];西南大学;2016年

4 闫爱青;文学视域中民俗的审美价值探讨[D];青岛大学;2013年

5 崔乐;“双城”互动中的天津文化(1926-1948)[D];北京大学;2012年

6 白佳佳;旧天津的文化形态与文学书写[D];西南大学;2012年

7 张树铎;传统的召唤[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23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23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c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