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黎锦明与革命文学的关系考察

发布时间:2020-04-17 09:03
【摘要】:在文学史的叙述中,黎锦明常常被指认为一个“乡土作家”,但事实上时代精神才是贯穿他整个创作历程最重要的特征,这使他在客观上与革命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创作在革命文学史中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基于此,本文对黎锦明与革命文学的关系进行考察,以期对其创作成就、文艺观念和人生经历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黎锦明“五卅”时期革命小说的创作特征和创作成就进行考察。他是第一个将“反帝题材”与“工人主题”结合在一起进行小说创作的作家,同时也是最早响应“五卅”后文艺批评家革命文学理论倡导的作家,这使得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在革命文学题材的开拓等方面也显示出重要的“开拓者”意义。第二章对黎锦明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文学观进行探究,本文认为,《尘影》的创作并无意识形态色彩,而黎锦明与鲁迅这一时期革命文学观的相似,是鲁迅在政治高压下仍要为这部小说作序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在小说文本中,革命动机、革命主体以及革命失败的原因环环相扣,作家通过这种叙事方式展示了一幅农民运动时期真实而广阔的时代画卷。第三章分析了黎锦明与“左联”的关系并将《战烟》置于30年代早期抗日文学的整体视野下进行考察。这一时期,黎锦明与“左联”保持着一种相对松散的关系,但尽管如此,《战烟》的创作仍然体现出了左翼文学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同时,它也以其对“一二八”淞沪会战“全景式”的描写显示出自身的独特价值。第四章探究黎锦明在30年代中期对以“民族主义文艺”为口号的“右翼文学”的皈依,一方面对其皈依的时间、表现及具体内涵进行梳理,另一方面从文艺观念、国民党的文艺政策和个人经历的起伏三个层面出发,对其皈依的原因进行考察。“乡土作家”的身份遮蔽了黎锦明创作的丰富性,虽然他与革命文学之间呈现出一种相对复杂的关系,但他的创作在革命文学史中具有重要价值,正因如此,新文学史也应当为他留有一席之地。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毓;;中国革命中的小资产阶级(1924-1928)[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2 陈漱渝;;鲁迅在广州的“别有追踪”[J];粤海风;2014年04期

3 霍贺;;追寻“自由人”的思想历程——胡秋原思想再评价[J];学术月刊;2014年05期

4 陈旭楠;;城市、文学与革命:以鲁迅在广州为研究中心[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5 朱崇科;;精神焦虑:论鲁迅在广州[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6 朱崇科;;飞跃或沉潜:论广州场域中的革命鲁迅转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7 朱崇科;;直面革命:在思想与行动之间的广州鲁迅[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8 孟方;;暴力反抗与精神救赎——论黎锦明和鲁迅的复仇意识[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9 张广海;;小资产阶级原罪意识的诞生、规训与救赎——论大革命后左翼知识分子自我认知机制的转型[J];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04期

10 王富仁;;当代鲁迅研究漫谈——朱崇科《1927年广州场域中的鲁迅转换》序[J];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广海;“革命文学”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D];北京大学;2011年

2 刘昊;革命的地方性:中共领导的广东土地革命研究(1927-1934)[D];上海大学;2010年

3 牟泽雄;(1927~1937)国民党的文艺统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万杰;现代革命语境中的复仇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施战军;中国小说的现代嬗变与类型生成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周云鹏;“民族主义文学”(1930-1937年)论[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杜悦英;走出“湖湘世界”[D];河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30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30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a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