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中国网络小说研究:文化循环理论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0-04-17 14:55
【摘要】:中国的网络小说是迅速崛起的网络社会中文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在短短的二十年间它从文学场域的边缘走到中心,成为中国大陆网民所消费的一类重要的大众文化产品。对于这一纷繁复杂的文化景观,学术界首先采取了边缘化的态度。而随着网络小说商业化取得巨大成功,来自学界的偏见演化为两种类型的关注:一类的关注点在于网络小说的商品性,将其视作其他大众文化产品学习的对象而热情拥抱;另一类的关注点则落在网络小说的文化性,并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批评态度,指责其内容的浅薄、文学性的乏善可陈。想要更深刻地理解网络小说从文学场域的边缘到中心的文化脉络,就必须克服这两类偏见之间的鸿沟,借助文化研究的视野和方法有望实现这一目标。本文以斯图亚特·霍尔等人提出的“文化循环理论”为基础理论,引入“现代性”与“文化霸权”两大概念对该理论进行再语境化,随后逐步展开对网络小说“表征”“认同”“生产”“消费”“规则”五大文化过程的分析。本文由六章组成。第一章绪论分析了网络小说的研究背景以及现有研究取得的成就与不足,明确了借助文化研究的视野和方法对网络小说加以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章结合网络小说在中国诞生与发展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引入“现代性”与“文化霸权”对文化循环理论进行调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研究的分析框架。第三章从符号与文化层面,处理网络小说的“表征”与“认同”,指出网络小说是对传统文学生产机制文化霸权的对抗,而文学现代性与现代化日常生活中大众对于通俗文学需求之间的巨大差异,为网络小说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足空间。第四章从经济层面,分析网络小说的“生产”与“消费”,指出伴随商业化的成功,网络小说深陷类型化、同质化、娱乐化的泥沼,丧失“自律性”而沦为类工业化生产,形成了对传统文学生产的文化霸权,并通过多元化的再生产不断强化这种霸权。第五章从社会规范层面,分析网络小说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来自其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规范,指出全面商业类型化以来的网络小说是他律的,这决定了它在未来是否能够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有赖于读者阅读趣味的转变与提升和文化政策的规训与引导;最后,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并对将来的研究作出展望。
【图文】:

悟空,日记,图书封面,出版社


前文已经指出,“文青时期”的网络小说尚未形成明确的类型,不同创作者逡逑的作品之间风格、内容、形式等迥然不同,这种异质性也体现在相应的纸书的封逡逑面设计上。如图2至图4分别是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的《彼岸花》,湖南文艺出逡逑版社2002年版的《沙僧日记》和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的《悟空传》,可以看逡逑出三者在色彩、文字、图形等元素上的运用差异明显,但也并非没有共同点,比逡逑如三张图书封面上均无明显的人物形象出现,其中《彼岸花》和《悟空传》的封逡逑面上采用了人物背影的设计,暗示了图书内容关乎流浪、成长、告别,,再如《沙逡逑僧日记》和《悟空传》均应用了漫画元素,符合“西游”题材在读者心中虚构、逡逑魔幻、卡通的认知。此外,与同一时间段畅销的非网络小说图书的封面设计如图逡逑5的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的《玉观音》和图6的上海译文出版社版2001年版的《挪逡逑威的森林》比起来,图2至图4并无明显不同,这也反向说明网络小说在这一阶段逡逑尚未形成其独特的“内在规定性”。逡逑.心逦由N邋明:n邋a逦‘逡逑'悟空传逡逑图2《彼岸花》②逦图3《沙僧日记》逦图4《悟空传》逡逑①汤欣?大众图书封面设计审美特征研究[D]:[硕士].南京:南京大学

日记,悟空,出版社


日记》和《悟空传》均应用了漫画元素,符合“西游”题材在读者心中虚构、逡逑幻、卡通的认知。此外,与同一时间段畅销的非网络小说图书的封面设计如图逡逑的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的《玉观音》和图6的上海译文出版社版2001年版的《挪逡逑的森林》比起来,图2至图4并无明显不同,这也反向说明网络小说在这一阶段逡逑未形成其独特的“内在规定性”。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惠元;;西游:青春的羁绊——以今何在《悟空传》为例[J];中国文学批评;2015年04期

2 王小英;;超长与微短:互联网时代“文学”的两副面孔[J];社会科学;2015年10期

3 蔡宁伟;于慧萍;张丽华;;参与式观察与非参与式观察在案例研究中的应用[J];管理学刊;2015年04期

4 猫腻;邵燕君;;以“爽文”写“情怀”——专访著名网络文学作家猫腻[J];南方文坛;2015年05期

5 王小英;;寻找存在感与制造存在感——网络小说链文本中的符号身份认同[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6 孔庆东;;鸳蝴派与现代性的同步[J];文学评论;2014年05期

7 康桥;;你们辛苦了,快乐片刻吧——谈网络文学的快感模式[J];博览群书;2014年02期

8 林品;;从网络亚文化到共用能指——“\L丝”文化批判[J];文艺研究;2013年10期

9 邹威华;伏珊;;斯图亚特·霍尔与“文化表征”理论[J];当代文坛;2013年04期

10 陈娟娟;唐智松;;中学生网络小说阅读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强;邵燕君 ;朱威廉 ;肖映萱;李强;;“榕树下”为文学青年创造了空间,但走得太超前[N];文学报;2018年

2 康桥;;网络文学的快感和美感[N];文学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于俊茜;高中生网络小说阅读现状调查及指导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马宁;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生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海军;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网络玄幻小说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309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309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4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