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说中的当代乡村女性形象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世纪小说中的当代乡村女性形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的乡村正处于一个巨大的历史转型时期,与现代化的乡村初显其形相伴生的是传统乡村的逐渐没落,乡村女性正面临着从生活方式到精神存在的巨大改变。文学必然会关注并表现这一群体。因此,文学如何呈现处于社会变革中的乡村女性形象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新世纪小说中的乡村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知乡村女性形象如何被文学呈现,并通过这一研究,总结和评价乡村女性形象文学表达的变化与开拓。进而从这一侧面来看当下乡土小说的发展走向。首先,当下乡村女性形象呈现出传统文明的坚守者、突围者和现代文明的接受者多元共生的特点。女性形象的命运走向与人生选择体现了处于转型期的乡村传统、现代、后现代多种文明共生共在的文化生态。其次,这一现象的形成既由于现实生活的变迁给作者带来新的乡土经验、表现对象,也由于多元的文学思想空间给作家提供了多重立场与视角。一方面,乡村社会的转型还未完成,乡村未来蓝图的悬而未决造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暂时“失序”。对这种尴尬现实的发现使得作家笔下的乡村女性面临着新的精神困顿。另一方面,相对自由的思想空间也使得作家能够从不同的立场与视角展现其眼中的乡村与女性。最后,新世纪以来的乡村女性形象塑造是处于探索期的。其在传统乡土小说创作与理论的丰厚土壤之上有一定的开拓与转变。第一,转型期的价值未名使得乡村女性形象在原有的谱系基础上有了多向度的延展。第二,创作更加注重对女性在转型期自我发展的内询,从而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以往女性形象的符号化倾向。第三,传统乡土小说宁静、淡然、流畅的美学风格被杂乱、零碎、日常所代替。总的来说,新世纪以来的乡土小说在反应乡村现实的广度上有所拓展,其对当下乡村女性茫然无依、困惑矛盾精神状态的表现颇具意味。然而在处理全新的乡村素材之时,难免的会有一些作家因经验不足而给作品带来瑕疵。整体来看,乡村女性形象的异常丰富体现了新世纪作家对转型期乡村的多方位思考,这是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作家群体对将逝乡土的深情与忧思。
【关键词】:新世纪 乡土小说 女性形象 作家立场 社会转型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7
- 一、问题的提出8-9
- 二、研究现状综述9-15
- 三、研究思路15-17
- 第一章 多元共在的乡村女性形象17-29
- 一、对传统乡村文明的守护17-21
- (一) 优根文化的传承者17-19
- (二) 宗法伦理的信奉者19-21
- 二、对传统乡村文明的突围21-25
- (一) 不彻底的反叛者22-23
- (二) 积极的改造者23-25
- 三、对现代城市文明的接受25-29
- (一) 精明的投机者26-28
- (二) 市侩的施害者28-29
- 第二章 乡村女性形象特征成因29-45
- 一、裂变的乡村提供多元文化生态30-36
- (一) 农耕经济的瓦解带来乡村女性的精神无乡30-33
- (二) 乡村组织力量失效导致乡村女性的权力献祭33-35
- (三) 传统价值体系失衡铸就乡村女性的文化囚牢35-36
- 二、“多棱镜”折射作家的多种发现36-45
- (一) 批判传统:发现乡村女性的半觉醒之困36-38
- (二) 反思现代:重塑乡村女性的人性之美38-43
- (三) 融入世俗:贴近乡村女性的生活现场43-45
- 第三章 文学对乡村女性呈现的新开拓45-56
- 一、对乡村女性形象谱系的延展45-49
- 二、对“外塑”传统的突破49-51
- 三、乡土小说的美学微变51-52
- 四、对转型期乡村的多元呈现52-56
- 结语56-57
- 参考文献57-61
- 后记61-62
- 个人简历62-63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厚立;葛佳渊;;市场经济与乡村发展的新诠释[J];读书;1992年09期
2 黄静;;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关于青龙满族自治县乡村旅游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旅游纵览;2009年05期
3 陈晓华;张小林;梁丹;;国外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发展与建设实践及其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5年03期
4 马维强;常利兵;;历史与现实中的中国乡村——“中国乡村问题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03期
5 廖杏子;;乡村卷[J];泉州文学;2013年06期
6 渠桂萍;;跨越时代的“三农”对话——评王先明的《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展论争的历史追索》[J];史学月刊;2014年04期
7 陶双宾;林李楠;;清末废科举与乡村发展困境——一个基于考试社会学的讨论[J];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8 肖英奎;;乡村发展情况的典型调查及文化思考[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5期
9 陈燕萍;;乡村档案记忆建构路径[J];浙江档案;2013年02期
10 王萌;;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浩;;世界级城市都市圈内乡村的演变及作用——以东京为例[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秦红增;;文化农民:新世纪乡村发展的主导者[A];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2005卷[C];2005年
3 赵德余;方志权;;农民观念中的乡村发展及其公共性问题——关于发达地区乡村农民的田野调查及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含义[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4 赵孟营;;非政府组织与乡村社会建设的基层动员[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5 龙花楼;邹健;;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转型发展评价[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吴建华;郑向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郑卫东;;中国乡村“双轨政治”的变迁[A];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12年
8 黄尧;;巴马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路[A];金融危机中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C];2009年
9 赵西泠;;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人文精神及其构建——科学发展观在乡村旅游中的另一种剖析[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10 孔祥萍;;欧洲“新内源性”乡村发展对中国的启示[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原正军;韩国新乡村发展运动经验[N];中国财经报;2007年
2 秦红增;文化农民:中国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N];中国民族报;2006年
3 记者 张笑娟;我市重视支持民族乡村发展[N];平凉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邱游惠;立足优势 加快乡村发展步伐[N];闽北日报;2012年
5 记者 黄元章;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大帮扶力度加快乡村发展[N];闽东日报;2012年
6 记者 闫冲冲;我市与省属企业结对共建美好乡村座谈会举行[N];黄山日报;2013年
7 记者 侯天仪 通讯员 姚晓科;系列工程为乡村发展“补钙”[N];石家庄日报;2013年
8 范亚旭 记者 张培奇;河南力争2020年建成100个以上水美乡村[N];农民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张颖;乡村发展需要引领与陪伴[N];福建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罗石香;照亮乡村发展之路[N];贵州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纪程;话语视角下的乡村改造与回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丁武民;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董少平;乡村治安治理中的组织与权力[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许飞;福建省乡村人居林结构特征与构建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强;六盘水乡村旅游发展对策与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贾孟炎;以“五水共生”为本推进乡村景观设计的路径探索[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3 叶洪双;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包容性发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雪春;农民工商实践与乡村协商治理的成长[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彦会;论张继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乡村形象[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浩博;村民自治条件下的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7 杨小月;文化自觉与乡村发展研究[D];吉首大学;2015年
8 蔡望;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杨婷;南部县升钟湖区域特色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10 张问期;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新世纪小说中的当代乡村女性形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6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6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