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北宋中后期杭州知州及其诗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5 10:03

  本文关键词:北宋中后期杭州知州及其诗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北宋仁宗皇yP元年(1049年)到哲宗末元符三年(1110年),共历时62年,是宋代极为重要的一段历史时期,在这段时间内共有31人担任杭州知州。本文主要研究北宋中后期杭州知州及其诗歌创作,首先在绪论里简要概括杭州的历史、地理、文化总况以及北宋中后期杭州的城市发展情况,这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背景。绪论之外,正文内容还有四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北宋中后期历任杭州知州的总况,分为三节,从历史还原角度详细考察了杭州知州的代际衍变、政治立场及其仕途迁转情况。杭州的这批知州按照出生早晚和登上政治舞台的前后可以分为三个代际,其政治和社会地位普遍较高,并且大多是因为政治失意而守牧杭州。他们在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和元yP党争中分属不同的政治阵营,作为重要的仕途经历,他们出任杭州知州的原因各异,其前后的政治命运也不尽相同。第二部分研究知州们的文学活动。首先研究他们的文学素养较前代知州有明确提升,很多都是当代有名的文士。其次研究知州交游活动中的诗歌创作,主要包括游赏山水、举行宴会、与亲友诗歌唱答、修建亭台楼阁、整理地方文献五个方面。最后是提拔、奖掖、举荐文士,他们利用自己地方长官的职位和自身影响力积极汲引、举荐后进文士,形成巨大的辐射效应,带动地域文学的发展。第三部分我们研究杭州知州带有明显杭州地域标识的诗歌创作,分为三节。首先研究杭州知州杭州诗歌创作的总貌,由于研究对象较多,因而在进行具体诗歌分析时,选择诗歌成就最高且有单独文集行世的10位知州,集中研究他们的诗歌创作。第一节研究其具体的题材分类和体裁类型。第二节根据杭州诗歌的主题内容,将其分为山水景物、即事感怀、抒怀写志和政治民生四大类,并提炼出其中蕴含的时序意识、人生意识和宇宙意识。第三节研究影响知州诗歌创作的具体因素,包括地域风俗与文化传统、知州们自身文人、学者、地方官三者合一的身份、儒释道贯通的圆融心态三个方面。最后一个部分我们研究杭州知州诗歌创作的价值意义。第一节为杭州诗歌的艺术分析,分别研究杭州诗歌的艺术技巧和多样的艺术风格。其中,艺术技巧方面,以唐诗为参照系,研究其思维方式、艺术结构、艺术表现手法及语言和意象运用方面的特点。第二节研究杭州诗歌创作的三个重要现象,即咏物诗、古体诗以及绝句的创作,发现他们既表现出对前代诗歌的继承,又一定程度体现了典型的宋诗特征,反映了当时的诗坛新变和诗美追求。最后由于文学才能突出的知州们担任杭州知州时间非常集中,几乎贯穿整个熙宁年间,因此我们最后研究他们杭州诗歌多方面的价值意义,包括文化、地域方面的价值以及对诗歌发展史的意义。
【关键词】:地域 杭州知州 诗歌 主题 艺术 价值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24
  • 一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及意义10-13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7
  • 一、宋代知州制度研究13-14
  • 二、北宋杭州知州研究14-15
  • 三、杭州地域研究15-16
  • 四、职官与文学关系研究16-17
  • 三 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及方法17-18
  • 四 三吴都会与人文渊薮——北宋杭州的经济、文化地位18-24
  • 一、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18-20
  • 二、人文渊薮,天下文枢20-24
  • 第一章 北宋中后期的历任杭州知州总况24-42
  • 第一节 杭州知州群体的代际衍变24-28
  • 第二节 知州们的政治立场28-36
  • 一、庆历新政29-30
  • 二、王安石变法30-34
  • 三、元yP党争34-36
  • 第三节 出任杭州知州的原因、迁转情况36-42
  • 第二章 北宋中后期杭州知州的文学活动42-60
  • 第一节 历任杭州知州的文学素养42-49
  • 一、北宋中后期知州们的作品流传42-44
  • 二、北宋中后期知州们担任翰林学士情况44-47
  • 三、北宋杭州知州的文学评价47-49
  • 第二节 知州交游活动中的诗歌创作49-55
  • 一、走访与礼尚往来50-52
  • 二、文学结社和结伴同游52-53
  • 三、同僚之间的唱和赠答53-54
  • 四、题咏自然、人文名胜,建造亭台楼阁54-55
  • 五、整理地方文献典籍55
  • 第三节 提拔、奖掖、举荐贤士55-60
  • 第三章 北宋中后期历任杭州知州的诗歌创作60-80
  • 第一节 历任知州杭州诗歌创作总况60-64
  • 一、题材类型分析62
  • 二、体裁类型分析62-64
  • 第二节 杭州诗歌主题内容及精神内涵64-75
  • 一、主题内容类型65-72
  • 二、杭州诗歌的精神内涵72-75
  • 第三节 影响北宋中后期杭州知州诗歌创作的因素75-80
  • 一、独特的地域风俗与文化传统75-76
  • 二、文人、学者、地方官三者结合的身份76-77
  • 三、儒释道合一的圆融心态77-80
  • 第四章 杭州知州诗歌创作的特征与价值80-104
  • 第一节 杭州诗歌的艺术分析80-86
  • 一、杭州知州诗歌的艺术技巧80-85
  • 二、杭州知州诗歌多样的艺术风格85-86
  • 第二节 杭州诗歌中具有特殊价值的文体创作86-95
  • 一、郑獬的《咏梅》组诗86-90
  • 二、古体诗的创作90-92
  • 三、绝句的创作92-95
  • 第三节 杭州诗歌创作的价值意义95-104
  • 一、知州的杭州诗歌创作反映了北宋士大夫的普遍心态95-96
  • 二、知州杭州诗歌的创作有利于提升杭州城市的文化品格96
  • 三、杭州知州的诗歌创作是熙宁诗坛的缩影96-98
  • 四、杭州知州的诗歌创作表现出典型的宋诗特征98-101
  • 五、杭州知州的诗歌创作体现出宋诗“平淡”的审美特征101-104
  • 结语104-105
  • 参考文献105-109
  • 后记10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玉红;;宋夏战争史研究的新视角——《拓边西北——北宋中后期对夏战争研究》评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封婷;;北宋中后期经略西北的负面影响[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全仁经;北宋中后期的三次兴学运动[J];抚州师专学报;1985年02期

4 陈安金;;论北宋中后期制度转型与温州士子的机遇[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汝企和;北宋中后期官府校勘述论[J];中国史研究;2000年01期

6 康保苓;;试论北宋中后期文化重心的特色[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谢元鲁;北宋中后期四川铁钱币值和流通地区的变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8 田志光;;北宋中后期三省决策与权力运作机制[J];史林;2013年06期

9 游扬波;;论北宋政治思想的理性特点[J];黑龙江史志;2010年15期

10 郭正忠;北宋中后期的解盐政策[J];盐业史研究;198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增辉;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范小兰;北宋中后期杭州知州及其诗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郑晓欢;北宋中后期俳谐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波;北宋中后期士大夫的女性观[D];河北大学;2011年

4 封婷;战争影响下的社会[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魏斌;北宋科举与官学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北宋中后期杭州知州及其诗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0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70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3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