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六一诗话》的“理”与“趣”

发布时间:2020-05-26 08:04
【摘要】:《六一诗话》是欧阳修生前最后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诗话”命名的诗歌理论著作,它的诞生不仅是对前代诗文评论、笔记小说形式的承续和超越,更是为中国古典文论领域增添了一种新的诗歌批评样式。论文以它为研究对象,以“理”、“趣”为研究视角,既是为了探寻欧阳修本人的诗学思想和心路历程,明晰诗话的相关知识和意义价值,也是试图以此为基础切入进文本背后的文化世界,进而呈露中国古典诗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明理方式,展现诗歌文学的本原存在形态,揭示文人传统和主体趣味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体味宋贤进退自如的人格魅力和自得和乐的人生境界。论文分三章,加上绪论和结语,总共五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论文选题的基本缘由,其次对《六一诗话》的研究现状作出分析,接着阐明论文研究的大体思路,并对标题中的“理”、“趣”概念作出详细说明。第一章系统梳理诗话的基本概况和《六一诗话》在宋代形成的原因背景。本文以为,诗话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内容上经历了初期诗话到后期诗话的演变过程,历史渊源上可追溯到前代诗文评论、笔记小说等起点;而《六一诗话》的诞生,则一方面受宋代社会历史环境和宋人主体精神的影响,另一方面欧阳修平生所写的相关作品如《归田录》《试笔》等也为其提供了取资范围和形式基础。第二章是对《六一诗话》的“理”之维度展开具体论述。虽然《六一诗话》以诗歌诗事的讨论、记述为主要中心,但诗人作者的观照视野却并不局限于诗理这一个层面,而是在诗话的众多条目中寄寓自身对事理、情理、学理、自然物理和人生哲理的私人认知和集体认知,显现出欧阳修鲜明的理性意识和理性精神。同时,在现代文学理论视域的审视下,《六一诗话》对诗人诗学观念的记载,使它呈露出理论化的面貌;对文人日常活动的书写,又使它呈露出生活化的形态。此外,作为一种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形式,诗话对诗歌的理解和言说讲究一种整体性的思维和直觉性的感悟,因而在论理方式上主要以“点悟式”批评为主。第三章着重阐明“趣”在主体层面和文本层面的表现。本文认为,《六一诗话》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主体趣味的产物,这种趣味既包括以“斯道”关怀为核心的士大夫趣味,也包括以“闲情逸致”为内容的文人趣味。“趣”在文本层面的体现,一方面展现了北宋文人士大夫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和雅致内敛的趣味倾向,另一方面则促使诗话的篇章体制、艺术风格、内容选材等层面印刻上欧阳修个人创作趣味的影子。或许,“趣”的生命体验始终如水中之盐,渗透日常且不必苦心经营,但对它的体认和涵泳却需求一种“乐”的人生情态与“达”的人格境界。结语部分再次点明论文研究的最终结论,交代此种研究的意义价值所在,对尚未解决或还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进行反思说明。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国霞;;从《六一诗话》中看欧阳修评诗[J];青年文学家;2017年20期

2 张兆勇;张娜;;欧阳修《六一诗话》的精神实质简论[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3 宫臻祥;;从“以资闲谈”看《六一诗话》的成因[J];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4 云国霞,王发国;《六一诗话》遗留问题详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11期

5 黄河;《六一诗话》浅论[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6 陈之力;;诗话的通俗性浅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7 顾农;;《六一诗话》的意义[J];扬州文学;2007年06期

8 李贝贝;;论《六一诗话》的创作成因、理论及影响[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03期

9 顾易生;;涉笔成趣精义多——欧阳修《六一诗话》[J];文史知识;1984年08期

10 张明华;欧阳修《六一诗话》写作原因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蔡印明;;《六一诗话》评析[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七辑)[C];1995年

2 李俊标;方艳;;《六一诗话》的历史困惑[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一辑)[C];2003年

3 潘殊闲;;论欧阳修文学批评的象喻特色[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辑)——中国文论的思想与智慧[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梦奎;我的《前言后语》[N];文汇报;2000年

2 高昌;说“格”[N];中国文化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浩;《六一诗话》的“理”与“趣”[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2 冯程程;论《六一诗话》[D];新疆大学;2011年

3 王宁;关于郑谷研究的几个问题[D];厦门大学;2006年

4 陈舟;欧阳修批评文体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81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81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c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