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清华简的叙事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6 09:39
【摘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现已有八辑出版,作为战国中晚期的作品,其内容免受秦“焚书”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先秦古籍的原貌,自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清华简内容多样,主要涉及诗歌、祝辞、散文等文体,对中国早期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中,散文所占比重较大,且多为叙事文本,具有叙事学研究的可能性。清华简的叙事学研究可结合先秦时期的特定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运用西方叙事理论成果,结合中国传统叙事的方法来探讨其叙事声音、叙事情境和叙事时间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先秦时期巫史不分的文化背景和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对清华简叙述者造成了深刻影响,使得清华简呈现出作者和叙事者两种叙事声音:一方面,清华简叙述者只是历史事件的记录者,不表明任何思想价值,以作者(史官)的姿态存在着;一方面兼采多家思想,通过文本的意识形态隐秘地传达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以叙事者(史家)的形象存在着。反映到叙事立场上,清华简叙述者以实录为准则,坚持着秉笔直书的述史立场,同时出于以史为鉴和重构价值的目的使其展现出“史”有“子”意的立言立场。清华简叙述者存在着一个由秉笔直书到寄笔达意的著述思想转变。清华简叙述者的思想体现与其叙事情境紧密相关。在叙事视角上,清华简叙述者展现了对全知视角叙事和限知视角叙事的灵活运用,并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贯穿全书,最大程度上增强了作品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表现出“实录”的特点。此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注重历史事件的完整性,通过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记述,隐晦地传达出其价值评判。在叙事聚焦上,人物、事件的聚焦,盲点的设置,不仅展现了早期作品文学性的萌生,同时也流露出叙述者通过历史记叙所表达的价值选择。清华简叙事的外在形式始终蕴涵着实录、批判和立言等内在的精神。清华简叙述者叙述历史时恪守“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但这种实录又不是僵化地、简单地将一个个历史事件记录下来。投射在叙事时序上,其运用顺叙、插叙、“预叙”等方式来“再现”历史,追因溯果,暗含叙事逻辑。同时,叙述者通过概述、场景、省略等手法来调控叙事节奏,显示叙述者有意突出与忽略的事件是什么,从而蕴含其无声的批判和赞美。这对后世叙事文学作品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君强;;再论抒情诗的叙事学研究:诗歌叙事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2 谭君强;;新世纪以来国内诗歌叙事学研究述评[J];甘肃社会科学;2017年01期

3 谭君强;;叙事学前沿探索[J];思想战线;2017年03期

4 谭君强;付立春;;国外21世纪以来诗歌叙事学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年04期

5 边笑弘;;徐,

本文编号:2681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81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6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