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小说精神结构研究
本文关键词:王小波小说精神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荒诞叙事在作品中的出现频率高且形式多样。在王小波的小说中,对于社会荒诞性的描写更是比比皆是。本篇论文笔者试从王小波小说的荒诞叙事的现象入手,挖掘出在一现象背后作者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结构”及其生产机制,并对其在叙事学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本篇论文主要以王小波文学创作中存在的荒诞叙事现象、王小波小说荒诞叙事的精神结构和生产机制、“悖论式”小说创作的逻辑建构以及其创作背后他对诗意精神家园的热切期盼和追求为主体构架,从文本的外部结构入手,在王小波的荒诞叙事的表象中,挖掘出隐藏于文本中的内在精神结构,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论文第一章,笔者着重从“无智”、“无性”、“无趣”三方面入手,简单论述王小波小说的“荒诞叙事”,为接下来更深一步的挖掘奠定文本基础。第二章,笔者开始对王小波小说荒诞叙事的“精神结构”进行研究。所谓“精神结构”就是作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其思想、情感或心灵的形式,是体现在小说中的模式规范。在王小波的荒诞叙事中,其精神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用“逃”的方式对权力机制进行颠覆;用“性”解放了权威之下的“性压抑”;用“笑”的方式对严肃话语之下的“假正经”进行消解。第三章,笔者对王小波小说创作存在的“悖论”式逻辑结构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这主要体现在后现代的叙事风格与现代性理性精神的对立、乌托邦个人气质与反乌托邦写作立场的矛盾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承继与批判三个方面。第四章中,笔者试从宏观角度对王小波精神结构进行描绘,即它是诗意的精神家园。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存在着很多荒诞之处的描写,但是很显然他书写荒诞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展示而是为了“拒绝荒诞”,从而实现自己对真正的文学艺术和自由、理性社会的追求。
【关键词】:王小波小说 荒诞 精神结构 悖论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4
- 一、选题背景10-11
- 二、研究现状11-12
- 三、思路、意义及创新12-14
- 第一章“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小说的“荒诞叙事”14-22
- 第一节 无智14-17
- 一、荒谬的思维14-16
- 二、个体的愚昧与迷失16-17
- 第二节 无性17-19
- 一、权利对身体的施暴17-18
- 二、性与爱的分离18-19
- 第三节 无趣19-22
- 一、“假正经”19-20
- 二、现实的乌托邦20-22
- 第二章 王小波荒诞叙事的“精神结构”22-32
- 第一节 何谓精神结构22-24
- 第二节 逃——对权力机制的颠覆24-25
- 一、逃亡24-25
- 二、死亡25
- 第三节 性——对性压抑的解构25-28
- 一、扭曲变形的性爱26-27
- 二、自然健康的性爱27-28
- 第四节 笑——对严肃话语的消解28-32
- 一、滑稽与庄严的对抗29-30
- 二、异化和想象的建构30-32
- 第三章“生命悖论”:王小波小说的逻辑建构32-43
- 第一节 后现代叙事风格与现代性理性精神的对立32-37
- 第二节 乌托邦气质与反乌托邦立场的矛盾37-41
- 第三节 对传统文化的承继与批判41-43
- 第四章 王小波诗意的精神家园43-48
- 第一节 小说的艺术43-45
- 第二节 对自由、理性社会的大力标举45-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2
- 后记52-5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越;小说叙事方式的综合态势[J];浙江学刊;2001年01期
2 付晓静;一篇动人的小说[J];写作;2003年21期
3 严蓓雯;;绘本小说:一种新的文学形式[J];外国文学动态;2007年05期
4 边勋;;论小说与电影叙事艺术的要素差异[J];电影文学;2008年12期
5 林舟;;招魂的写作——对叶弥近年小说的一种读解[J];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03期
6 梁冀;;小说环境再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7 胡功胜;;图像霸权时代的小说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张冰;;论“耽美”小说的几个主题[J];文学评论;2012年05期
9 玉旖旎;;新颖、独特、奇妙、精湛——读《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有感[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9期
10 黄昌林;小说叙事:规定性与随机性[J];当代文坛;199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向明;;民间信仰与中国小说叙事的近代演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赵炎秋;;诗歌叙事与小说叙事(提纲)[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斯炎伟;;从“重意义的故事”到“重意味的形式”——论新时期以来小说的叙事革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李洲良;;春秋笔法与中国小说叙事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5 徐德明;;都市视野中的“乡下人进城”小说(论纲)[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世君;;中西小说叙事的时空意识[A];东方丛刊(1999年第3辑 总第二十九辑)[C];1999年
7 陈力君;;国家意志的叙事焦虑——解读“十七年”小说中的“引路人”形象[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8 卢卫中;刘玉华;;试析概念转喻在小说叙事和理解中的作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李明彦;;周文小说创作的意识维度[A];周文研究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星虎;;贵州小说叙事的民族民间文化表达[A];多彩贵州文化及文学传承创新研究——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分会场暨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子林;消费时代的小说创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世文;《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出版[N];文艺报;2006年
3 张庆国;异军突起的临沧小说[N];云南日报;2010年
4 曹蕙;小说的细节之美[N];文艺报;2012年
5 作家 墨白 青年评论家 孙青瑜;小说叙事与阅读的差异性[N];文学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金涛;小说叙事,别丢了“根性”[N];中国艺术报;2013年
7 傅逸尘;小说的生活质感与存在焦虑[N];文艺报;2013年
8 见习记者 王思齐;袁筱一:小说负责质疑[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9 杨扬;“教授小说”与城市生活[N];中华读书报;2014年
10 ;梅卓小说集《麝香之爱》研讨会发言摘要[N];青海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瑶;新时期以来媒介演进下的中国军旅小说叙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金胜;“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一军;农民工小说叙事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易华;小说叙事动力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5 崔颖;论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D];山东大学;2008年
6 金月淑;韩国新小说叙事模式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7 尹莹;小说中的重庆[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带兄;当代蒙古族汉语小说创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可可;知青小说叙事的演变及其背后[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璇晖;论张翎小说的家庭伦理叙N奫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陆邹;巴金小说的季节叙事及文化内涵[D];西南大学;2015年
3 潘楹;高中小说教学的误区和出路[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孙锦媛;基于高考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D];苏州大学;2015年
5 胡力尹;互文性与愉悦体验:知情阅听人对小说改编剧的阅听经验及其影响因素[D];浙江大学;2015年
6 万鹏;残雪小说中的“暗夜”书写[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7 宋国兵;“90后”小说文本研究[D];温州大学;2015年
8 卢婷;《密室中的旅行》的元小说策略及其主题意义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9 屈兰;论张翎小说的女性叙事[D];南昌大学;2015年
10 鲍磊;论《追风筝的人》的叙事策略[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王小波小说精神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4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0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