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赋论的创新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7 15:03
本文关键词:刘勰赋论的创新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刘勰赋论集汉魏六朝赋论之大成,是中国赋论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的产生与当时广阔而深厚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齐梁时期社会环境的缓和、低层士族地位的上升以及统治者尊儒崇文的倾向,促使刘勰生发了以文求仕的创作动机,并奠定了儒学在其思想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加之儒、释、道三教合流,使刘勰形成了以儒为体、兼采佛道的思想体系,为其创作提供了独特的方法论指导。随着文学的自觉,文人创作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但理论总结相对滞后,这既为刘勰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也为其推陈出新创造了契机。刘勰赋论主要集中于《文心雕龙·诠赋》篇,此外还散见于《文心雕龙》全书的其他篇章,涉及赋的文体本论、创作论及批评论等几大方面,每一方面都有超越前人的创新之处:在文体论上,首先,刘勰秉持赋的多源头说,避免了前人各执一端的偏狭;其次,刘勰摘掉了汉人“重讽喻”的有色眼镜,为赋体的发展演变做了更为客观的史学梳理,并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影响赋体发展的原因;再次,刘勰从题材、规模、内涵、形式等方面出发,将赋体分为“鸿裁”和“小制”两类,是为后世大赋、小赋之分的滥觞,其规范性和科学性远超前人;最后,刘勰还创造性地论述了赋前冠序、赋后系乱的的结构体式。在创作论上,刘勰运用折衷之法,将汉代重讽喻和魏晋重形式技巧相结合,提出“丽词雅义”的创作原则,并针对二者分别阐述了“铺采d[文,写物图貌”以及“体物写志,为情造文”的创作手法。在批评论上,刘勰提出了“六义”“六观”的批评原则及方式,强调赋作应以质统文、文质兼备;同时,他将作家论与作品论相结合,参考作家先天才情、后天学力、性格品德等因素,鉴赏了大量赋家、赋作,其广泛性和客观性亦远超前人。刘勰赋论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缺失:一方面,他在为赋体选文定篇时流露出了偏重大赋而轻视小赋的倾向;另一方面,与其“以质统文”的批评标准相矛盾,在他所推举的赋作中,仍有一些文胜于质、思想性不强的作品。这种缺失的存在,与刘勰宗经思想的制约、树德建言的愿望,以及救治浮文弱植之弊的创作动机有着莫大的关系。
【关键词】:刘勰 赋论 创新 缺失
【学位授予单位】:烟台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6
- 第一节 选题目的和意义9-10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6
- 第一章 刘勰赋论的写作背景16-35
- 第一节 时代背景16-20
- 一、社会背景16-18
- 二、文坛背景18-20
- 第二节 思想基础20-26
- 一、儒学之体21-23
- 二、佛道之用23-26
- 第三节 理论基础26-35
- 一、汉代赋论26-31
- 二、魏晋南北朝赋论31-35
- 第二章 刘勰赋论的创新35-63
- 第一节 文体论37-47
- 一、赋的起源37-41
- 二、赋的发展41-43
- 三、赋的分类43-46
- 四、赋的体式46-47
- 第二节 创作论47-55
- 一、创作原则47-50
- 二、创作手法50-55
- 第三节 批评论55-63
- 一、批评标准56-60
- 二、批评实践60-63
- 第三章 刘勰赋论的缺失63-75
- 第一节 重大赋而轻小赋的思想倾向63-70
- 第二节 批评实践与批评标准有所出入70-75
- 结语75-76
- 参考文献76-80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0-81
- 致谢81-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涛;;《中国赋论史》简介[J];云梦学刊;2013年01期
2 唐小华;;试论唐代赋论的新开拓[J];唐都学刊;2007年02期
3 何新文;张群;;唐代赋论概观[J];北方论丛;2008年01期
4 刘朝谦;曾娅先;;王逸赋论的经学色彩[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毕庶春;;筚路蓝缕 体大思精——读《中国赋论史》[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秦恒;张俊桃;;天赋论的历史演变与当代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2年30期
7 徐志啸;历代赋论述要[J];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02期
8 刘斯翰;空谷破寂 喜闻足音──《中国赋论史稿》读后[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9 鲁涛;;《中古赋论研究》简介[J];云梦学刊;2014年03期
10 黄田;;赋论一[J];躬耕;2013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崔琳;刘勰赋论的创新性研究[D];烟台大学;2016年
2 阮慧钰;魏晋南北朝赋论对两汉赋论的新变[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帅;经学影响下的汉代赋论[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高引如;班固诗论赋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刘勰赋论的创新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5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0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