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民国游记中的重庆地理意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2 03:42
【摘要】: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游记中蕴含着游历者建构地方记忆的努力,游记中内容的书写,亦是游历者认知结果的表达。为了更好的佐证与呈现游记中游历者的主观感知与客观事实的差异,笔者尝试以下几个层面作为相关的研究路径,以便探知民国游记中的重庆地理意象。首先,绪论中表明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从学术、现实两个维度认为民国游记中的重庆地理意象大有可为。继而界定时间范围是民国,空间范围以重庆市为主并兼顾周边地区,亦分析出相关的因果。而学术史主要从游记的研究现状、游记中区域的研究情状以及文学作品中地理意象(意象)等方面着手,进而分析游记中地理意象研究的深度。并且探讨了主要的研究内容、方法、重难点等。第一章是游记文本与感知地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结合了游记文本与感知地理。游记包括体裁、主体、客体、情怀与感情等,是主体与客体的结合体,游记的类型根据其内容、形式可分为自然地理景观、人文地理景观、社会地理景观等三种类型,而笔者利用的游记文献主要有:外籍人士的游记、旅游性指南、报刊、期刊中的游记记载,部分较少涉及到外国人士的游记等,它们都可以称之为游记文本。游记中的文字、图像、地图、风景明信片、广告、手册、指南等充当着传播的媒介,传递的文献活动,与此同时,游记文本便与感知地理产生了系列关系。自古至今,“意象”在国内外一直延伸着研究的方向,在中国也不例外,而地理意象的衍生,便于游记文本下地理意象的探讨,亦是民国游记中地理意象的主题。第二章是民国游记中的重庆自然地理意象。气候和山川景观是该章的主体。游历者感知的重庆气候是琢磨不透的“季节”、遥遥无期的“雾重庆”、屈指可数的“火炉”、铺天盖地的“巴山夜雨”等,这些意象是游历者的主观感知与客观结果的结合。而该时期不仅有重峦叠嶂的景观、深峡幽谷的景致,更是形成了重庆独有的“三峡”地理意象;包括游历者用铿锵有力的激扬文字赞扬该地段内的自然地理景观,这便是重庆地方文化的构建与特殊时期内游历者的精神寄托、文化感知。第三章是民国游记中的重庆人文地理意象。主要分民国游记中的重庆城市意象、咽喉巴蜀的峡江航运、山高水深的民居生计、熙来攘往的山城活动和兼容并蓄的文化景观。重庆南挨长江,北临嘉陵,是一座融传统与现代的以多面体的“街巷”,多建筑为层面的城市,其中,现代化的公共设施、商业化的运转机构等皆是游历者眼中的重庆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峡江发达的航运铸就着重庆城市的规模以及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其中,种类繁多的码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便是咽喉巴蜀的来源之一。正是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形成当地民居生计山高水深的特征。水资源利用的匮乏、街巷的熙熙攘攘、吃穿住用行等无不打烙印上重庆特色的招牌。重庆的山城性质便在于当地民众活动的体现。交通工具的特殊与落后,街巷现代化设施的臃肿,以及活动的方式与内容皆是山城活动的素材。从而可以看出,特殊时期的山城已是移民的熔炉,而游历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所塑造出的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景观,便成为该地区有力的明信片。最后,游历者以他者的视域审视眼前的景观,这种“品头论足”是游历者的主观感知和客观事实衔接的结果。通过分析民国游记中的重庆自然地理意象、人文地理意象等,可以发现重庆的特色以及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等,地方的成长有赖于自我意识的形成,这也是民国时重庆发展的原因、条件、背景。游历者的感知并不遵循一定的秉性,而是以眼前的具体的景观为主,并在游历者的意识范围内,生成特有的游记中的意象境界,因而如何把握这种客观性是为难题,好在游历者处于一定的客观环境中。而游历者的足迹便成为重庆对内、对外的窗口,这在游记中应该认识到游历者对于其的探索与认知。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65
【图文】:

民国游记中的重庆地理意象研究


——1:弓桥晓雾

三峡,成因,西陵峡,景致


“三峡之成因,在地质学上之解释,系宜昌以上之大江,因地盘上升,上度,不及江流冲刷之速度,谷道冲刷而高度不变,故成峡谷”①。游历者从上概括了三峡的成因,包括上升的速度、冲刷度、高度等,它们之间的相,以至形成三峡的地质学成因,应该说,此种解释比较合理,但此种成因一,故有待从多方面成因来探讨。而“三峡各段之起迄,略分如下:西陵峡 起自南津关,迄至香溪,长约一。巫山峡 起自官渡口,迄至巫山县城,长约八 0 里。瞿塘峡 起自黛溪,门,长约一公里”②。这便是三峡各段的分节点,游历者从游历指南的角度里程的概括,以至形成了一段较为清晰的路程意象,从某种意义上看,夔三峡的象征(如图 2——4/5 所示),正是因为三峡的景观给游历者某种意成,便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回想到西陵峡的幽静,巫山峡的秀丽,瞿奇伟;尚觉得种种勾魂摄魄,惊心夺目的景致,时时盘旋于脑际。”③游历种意象来源于三峡的景观,峡谷的景致给予游历者的不仅是赏心悦目的观赏遗留于脑际的疑问,如此别致的景观使游历者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旅行杂志》[J];旅游导刊;2018年05期

2 杨红伟;袁梓岚;;抗战时期的旅行书写与民族国家建构——以《旅行杂志》为对象的考察[J];青海民族研究;2017年03期

3 潘虹;陈敏玉;庄东芳;;陈光甫之《旅行杂志》与中外文化交流[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年03期

4 本刊编辑部;张元湄;王晓雨;陈盈;;书桌上的小心机 让看书变成一件有格调的事[J];课堂内外(初中版);2017年03期

5 郭雅彬;;唯愿心和飞鸟同在[J];故事家;2017年02期

6 易伟新;;《旅行杂志》:民国时期出版物的典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7 宋晓军;“八一三”抗战与《旅行杂志》[J];博览群书;2005年09期

8 蒋湘妮;《旅行杂志》与中国旅行社[J];沧桑;2005年Z1期

9 李吟屏;两则史料辨正[J];新疆地方志;1989年04期

10 ;《旅行杂志》[J];旅游导刊;2018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海宝;王劳生:自成体系的一代海上摄影名家[N];中国摄影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陈熙涵;创本土旅游读物品牌迫在眉睫[N];文汇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芳;中国第一本旅行类刊物[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专;陈光甫与中国近代旅游业[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保立;民国游记中的重庆地理意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2 董U

本文编号:2725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25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5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