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生死

发布时间:2020-09-07 21:02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洛神”和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萧红在文学创作上成绩斐然,特别是她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已经成为抗日文学和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生死场》是萧红真正走入大众视野的开端,是她的成名作。但是,把《生死场》当作纯粹的抗日文学作品却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误判,萧红渗透在其中的强烈的女性主义和启蒙主义思想不容忽视。她将整个东北农村假定为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里,她讲述了一群女性的悲剧,女性永远逃脱不了这个场域,只能选择在里面坚强地生、绝望的死,“生”和“死”的故事不断在这个“场”里上演。萧红通过讲述这些女性的故事来诉说自己坎坷的经历,揭露女性内心深处的奴性和麻木怯懦,控诉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残酷,以呼唤底层女性被遮蔽的女性意识和被几乎磨灭的自我生命。萧红通过讲述这些女性的故事,鼓励她们能从噩梦中觉醒并奋起反抗。本文旨在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性“存在”理论来解读《生死场》中女性悲剧,揭示女性作为“他者”而“存在”是《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产生的主要根源。波伏娃在吸收了海德格尔、萨特、尼采等人的存在主义思想后,将其运用于性别差异和女权思考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论并凝结在《第二性》一书中。她在《第二性》中指出,女性是作为“第二性”存在的,是男性的附属品。波伏娃系论述了从原始社会开始以来女性处境、社会地位、话语权等的发展历程,试图寻找女性生存的出路。虽然萧红当时并没有接触到波伏娃的女性“存在”理论,但她在女性意识和启蒙思想上与波伏娃不谋而合,二者都对男权制度下女性的生存困境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萧红通过还原女性生存场景来揭露女性生存真相,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用生动而又富有哲理的梳理向读者阐明了两性关系在“存在”维度的逻辑关系。用女性“存在”理论来解读《生死场》,有助于更深层次理解萧红的女性意识,促进对《生死场》这一文本的全面理解;将女性作为“他者”的存在来分析《生死场》中女性悲剧的根源,在研究视角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对新时代女性写作也有一定的启发性。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对文章的选题背景进行了梳理和说明,总结归纳了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指明了选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运用波伏娃的女性“存在”理论来分析《生死场》,力图找寻女性悲剧的真正根源,对于《生死场》这一文本解读本身来说是一种丰富,同时在社会层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第一部分对《生死场》中女性的主要三种典型存在形态进行阐述,即麻不不仁的无知者、软弱绝望的受害者、还是后知后觉的反抗者。文章第二部分是重点和核心部分,结合波伏娃的女性“存在”理论论述了《生死场》中女性作为“他者”存在的现象,突显女性悲剧根源。第三部分从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和作者本人两个维度去考察他们对于女性寻求自我存在之路的思考,深层次讨论萧红的女性观。
【学位单位】:湖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素文;;《生死场》葛浩文译本的生态翻译解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年02期

2 纵薇薇;;以人为中心的文学起点——关于《生死场》[J];文教资料;2008年04期

3 郑春凤;李解;;突围 契合 游离——话剧《生死场》再阐释[J];戏剧文学;2017年06期

4 田沁鑫;;话剧《生死场》[J];中国戏剧;2015年07期

5 曹雪盟;;话剧《生死场》的历史气息与现代意识[J];中国戏剧;2016年07期

6 季红真;;鲁迅序言对《生死场》的经典定位之后[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10期

7 ;《生死场》[J];百家评论;2016年05期

8 武诗蕊;;《生死场》中王婆形象的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9年08期

9 赵欣;;谈《生死场》的独特思想内涵与爱国情怀[J];参花(下);2017年11期

10 吴学谦;;论《生死场》中动物与人的同构性[J];北方文学;2017年3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皇甫晓涛;;一语难尽——《生死场》的多层意蕴与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多维结构[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2 韩童生;;我演《生死场》的赵三 浅谈姿态狂热和形象魅力[A];中国戏剧梅花奖20周年文集[C];2004年

3 冯婷;;论萧红《生死场》的绘画式表达[A];荆楚学术2016年第7期(总第八期)[C];2017年

4 冯婷;;论萧红《生死场》的绘画式表达[A];荆楚学术2017年第2期(总第九期)[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金祥;不缺阅读者,缺有说服力的作品[N];解放日报;2017年

2 本报记者 徐涟;在世纪之交收获金秋[N];中国文化报;2000年

3 记者 徐涟;首都舞台好戏连台[N];中国文化报;2005年

4 颜榴 田沁鑫;《生死场》回溯青春激情[N];中国文化报;2004年

5 依史;复排《生死场》为角逐更为警醒[N];中国文化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徐馨;话剧《生死场》有了“韩国版”[N];人民日报;2005年

7 曲琪;程式化?生活化?戏曲影视剧举步两难[N];中国青年报;2008年

8 周惠斌;胡风起名《生死场》[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简兮;没有灵魂的戏剧[N];文艺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吴娜 张进中 朱伟华 光明网记者 张士英;书写“真实的野生的奋起”[N];光明日报;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正琛;论《生死场》中的女性“存在”[D];湖北民族大学;2019年

2 黄海红;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葛浩文英译《生死场》的适应与选择研究[D];安徽大学;2018年

3 马海娟;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生死场》中隐喻翻译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4 梁思睿;《生死场》接受史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年

5 贺璐倩;基于《生死场》韩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5年

6 闫s

本文编号:28138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138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b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