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黄振华满族民间故事的自然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9 13:23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深入,一大批原本籍籍无名的优秀民间故事家们走出田间地头,走进研究者视野中。黄振华便是这其中的一员,他于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满族民间故事”的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故事主要以其生活的辽东山区为背景,围绕山林、乡村、家族等展开叙事,展现辽东满族日常生产生活的风貌,极富族群及区域特色。本文以认知人类学、生态伦理学和文化生态符号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黄振华满族民间故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符号过程进行分析,结合田野调查经历,揭示故事反映出的辽东满族文化圈内民众的自然观。辽东满族文化圈内民众早期多以渔猎为主,后逐渐向农耕生产过渡,人们对自然的依赖程度较高,这些因素导致民众对自然的态度既是伦理的,又是符号性的。通过对故事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到,对于当地民众而言,自然是人格化的他者,故事中的植物、动物大多可以幻化成人形,与人类进行互动,有自己的情感,有善恶之分,这就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另一方面,受到满族传统萨满教的影响,许多植物、动物具有神性,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神、动物神都是对民众有益的,于是便有鹰神与蟒仙比武斗法等惩恶扬善故事,更为突出的是,并不只有神仙或拥有神力的人才能战胜恶神,凡人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知识惩罚恶神,突显出满族民众的智慧。当然,自然并不总是有神性的,它们大多以其原本的样貌存在,人们从自然和价值两个领域对其进行认知,形成独特的认知体系。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论文选题缘起以及研究方法,同时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出文章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介绍黄振华满族民间故事讲述的生活世界,分别从生活和文化两个空间角度进行解读,以及关于认知人类学和满族认知体系的整体介绍。第二章从自然和价值两个领域看辽东满族民众对自然的认知,主要围绕当地民众对于植物和动物从命名到功能的认知进行阐述。第三章结合满族信仰体系和妖怪观解读当地民众对于山川河流、动植物的想象,讨论这种奇异属性被赋予的原因及意义。第四章通过对自然界中等级秩序的分析,以观自然的“在之中”特征,从自然的人格化形态看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余论部分概括和总结论文主要观点。其中第二、三、四章为本文的重点章节。
【学位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7.7
【部分图文】:

人参


图 2- 1 人参①事项:“挖参的家伙什儿有红绒绳慢慢弄,须子都不能弄坏了。”,得弄桦树皮、原浆土,就是参,一圈一圈给它缠上,再用麻袋描述再现了挖参人找参、判断参参活动的民俗经验。的故事则发生在长白山,主要讲智取的场面讲述的惟妙惟肖,十事的整理分析,笔者却发现了一的描述如此细致,但是在其整体多,甚至很少。这种变化受到两农耕经济的转变使得挖参习俗

清原,云南大学,满族,水土资源


王八骨头②

金钱草


图 2- 3 金钱草①5 极富地域色彩的植物:乌拉草拉草,又名梡棥草,主要生长于中国东北长白山脉以及外兴安岭以南(岛),与人参、貂皮并称为东北三宝。东满族文化圈隶属长白山余脉,山间长有大量乌拉草,人们依据其形态性对其加以识别,根据其保暖的性能对其加以利用。这些在黄振华的故事体现。于乌拉草的形态及生长习性的介绍是通过与另一种常见的草——山羊胡的区分来进行的:“乌拉草,也叫青根子草。青根子草在山上啊,它不是,是一片,这一片都是一根一根的,割那玩意相当慢了。再说那草啊,都,暖和啊。山羊胡子草,它一堆儿跟一堆儿的,好割,几堆儿就一大绺子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且漫长,利用自然资源取暖是该区域内民众的生活现。从乌拉草的别名——梡棥草——我们便可以看出,乌拉草的主要用途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任剪梅;董玉宽;;满族生态伦理学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年02期

2 朱林;刘晓嵩;;凉山彝族治疗仪式的生态符号学分析——以会理县“密”仪式为例[J];鄱阳湖学刊;2014年06期

3 胡壮麟;;自然与文化的对立统一——谈生态符号学研究的理论核心[J];外语研究;2014年04期

4 温弗里德·诺特;周劲松;;生态符号学:理论、历史与方法[J];鄱阳湖学刊;2014年03期

5 蒂莫·马伦;汤黎;;地方性:生态符号学的一个基础概念[J];鄱阳湖学刊;2014年03期

6 孙琳;刘金锁;;生态伦理学视野下的满族民间故事[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年10期

7 詹娜;;辽宁满族民间故事的讲述历史与现状探析[J];民俗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纪宏林;“自然”的民间叙事与历史记忆—何钧佑锡伯族长篇口承叙事的生态解读[D];辽宁大学;2016年

2 关昊;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满族文化变迁[D];黑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297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297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6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