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从《中国大文学史》看谢无量文学史书写的传统视角

发布时间:2020-09-29 22:30
   20世纪中国早期文学史家群体受到西学东渐影响,其对西方文化接纳的态度、文学史书写目的以及自身对传统儒士身份的认同共同促使早期文学史书写呈现观念杂糅的特征。近代蜀学作为清末民初学术转变的典例,其教育建制经历了尊经书院至四川存古学堂的发展阶段,建立起“经学为主,中西兼备”的现代学科体系。蜀中学人谢无量作为早期文学史家,其传统文学观念承传自章太炎的文学观,传统文学观念关注文学观念的变化过程,体现着“文”从经来的特点。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书写体现“融经入史”的特点,其文学史书写关注经术变迁与文学的关系并尝试对传统五经进行文学化表述,体现着谢无量尊经崇文的传统学术价值取向。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以胡适《白话文学史》为中心的新文学传统的建立促使已有文学传统话语瓦解,这造成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学术评介偏低,而当代台湾学人龚鹏程的文学史书写以语言文字的文学观念作为叙述对象,其传统文化理论建构一方面把中国言文传统纳入到文学史的表述范围里得到阐释,另一方面亦沿承晚清学人“融经入史”的学术转向,把“六经皆文”观念纳入到传统文化中,与文学观念变迁历程相互映射,构成广博的文学文化历史图景,这与谢无量“融经入史”的文学史书写在文化层面遥相呼应,另一方面台湾地区的文学研究至始至终谨统于国学研究之下,当中的实证精神促使文学史研究往史料考陈方向不断挖掘新的文学材料,对于大陆文学史研究学者来说亦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启示之一。
【学位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文化语境与谢无量思想探析
    第一节 清末民初文化语境与早期文学史家群体特征
    第二节 四川“书院”更替与近代蜀学沿革
    第三节 谢无量生平及学术思想研析
第二章 :谢无量传统文学观念与《中国大文学史》书写实践中的传统图像
    第一节 “文从经来”—谢无量的传统文学观念
    第二节 “史传著叙”—谢无量的文学史观
    第三节 “融经入史”—谢无量的文学史撰写
第三章 :现代化语境中文学史书写的学术传承与变异
    第一节 文学传统的现代转换: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评介与文学史书写转向.
    第二节 当代文学史的书写策略:传统文学观念启示与台湾学界对文学传统重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荣;;遮蔽与理应遮蔽——张爱玲为中心的文学史书写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2 余来明;;“文学”概念的古今演绎与中国文学史书写[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02期

3 张登峰;;当代两岸文学史书写的现状与反思——兼论齐邦媛、王德威主编的《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学》[J];南腔北调;2017年05期

4 余来明;;“文学”观念转换与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学史书写[J];文学遗产;2013年05期

5 朱德发;;创新型的儿童文学史书写——评杜传坤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12期

6 王峰;;中国早期文学史书写的“文学”场域[J];中文自学指导;2007年02期

7 罗云锋;;学术分科与史、文独立——早期文学史书写的学术背景考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张晶晶;;中国文学史书写的“胡适时代”[J];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11期

9 朱德发;;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J];江汉论坛;2015年07期

10 卢絮;;论身体视角下的文学史书写[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罗云锋;;综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史书写——兼及考据化学术背景对文学史书写的影响[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2 罗云锋;;论鲁迅的文学史书写[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车振华;“俗文学”研究与中国文学史书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张清俐;俗文学研究拓宽文学史书写格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3 潘德宝;充实而有光辉的探索[N];中华读书报;2017年

4 吴雯莉;儿童文学与文学史书写[N];文艺报;2018年

5 赵普光;作为“生命的学问”的文学史书写[N];中华读书报;2015年

6 记者 夏静 通讯员 刘小英 王怀民;专家学者反思与重构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N];光明日报;2012年

7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王毅;中国文学中的俳谐传统与文学史书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思郁;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新视野[N];江西日报;2013年

9 思郁;焦虑影响下的文学史书写[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10 吴光正 武汉大学文学院;文学史书写的历史性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蔡欢江;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文学史书写[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冠聪;从《中国大文学史》看谢无量文学史书写的传统视角[D];暨南大学;2018年

2 傅铮怡;泰纳的文学史观与近代中国、日本的中国文学史书写[D];湖南大学;2016年

3 赫凌敏;探寻文学史书写之路[D];吉林大学;2005年

4 张一婷;跨代作家现象研究[D];延安大学;2012年

5 沈坛龙;中国当代文学史书写范式的嬗变[D];东南大学;2015年

6 张晶晶;中国文学史中的曹操书写1900-1949[D];云南大学;2013年

7 崔剑;“小说海”里说小说——《小说海》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佳人;艺术创作与身份意识[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9 赵妍;民族性的追寻与诉求[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10 闫华;女性文学史的书写立场及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303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303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2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