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贞文学思想与明中后期吴中文坛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30 16:27
本文以王世贞文学思想与明中后期吴中文坛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王世贞各阶段文学主张的考察,指出吴中文化传统对其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将王世贞作为嘉靖、万历年间吴中文坛与主流文坛的一个沟通点,考察其与吴地文人交往过程中彼此观念的相互影响,以探究明代后期主流文坛与地域文坛之间的互动关系及互动模式。文章主体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以王世贞早年的文学思想为核心,通过对其少年时期周边人文环境及家庭背景的探讨,指出明中叶以来吴中博雅开放的文化传统使其很早就接触到苏轼与王阳明的作品,并对之崇服不已;但后来王氏家族的事功传统及师长姻戚的教导影响,则使他的兴趣点逐渐转向了《史记》、《汉书》等古诗文。这表明性灵与复古的思想因子在吴中同样存在,正是吴中文化的多面性与包容性,才造成了王世贞后来文学思想的多元性。第二章着重论述北、南文风与王世贞中期文学思想形成与演进之间的关系。“吴人”的身份使元美在“后七子”的文学活动中时常显现出一些吴中诗歌传统的特征,而与作为北方人的李攀龙、谢榛等的交往则使他的这一倾向发生了很大转变;嘉靖后期他因父难归乡后,将之前所受到的北方文风影响也一并带回,使吴中诗坛的主流理念开始发生变异。第三章即是对吴中诗坛这种因王世贞回归而产生的变化所进行的具体分析,从地域文学的角度,也可看作是对主流文坛与地方文坛间互动关系的一个考察。由王世贞的地域身份出发,这种考察被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一,吴中(具体指苏州府)下辖各次级区域之间的交往互动;其二,文化家族之间的平行比较;其三,士人文化身份不同导致的影响差异。通过以上考察,可获知吴中文坛确因王世贞的回归而发生了整体倾向上的转变,但具体到某一区域、家族或个人,情况还需单独分析。以上第二、三章探讨了王世贞对吴中文坛的影响,第四章则重点考察吴中文学传统对王世贞思想观念的作用。归吴之后,随着与吴地文人交往的日益加深,王世贞的文学理念逐渐染上了愈来愈浓的的吴中特质,例如对苏轼诗文的重新喜爱、“长庆体”与“俚体”的写作、以及清脱流畅风格的引入等等。这些都表明吴中文化的二次浸染使王世贞的文学思想发生了显著变化。隆庆、万历时期,王世贞转宦各地,吴中文学思想亦随之逐渐扩散。第五章是在地域文学视野下、对以往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作出的研究。王氏晚年心态之转变源于其崇仙入道的经历,但事实上这与吴中的整体文化环境亦有很大关系。由于心态变化,王世贞晚年的文学观念开始出现矛盾与无法自洽之处,而这正为吴中其他区域的文士提供了继续探索的道路。天启、崇祯年间,钱谦益提出“_州晚年定论”,引发时至今日的无数争议,然由地域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其中实际与晚明吴中文坛盟主代兴这一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牵涉。由此可见,地域身份在古代文学、尤其是士人文学思想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应随意处之。
【学位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吴中传统与王世贞早年文学思想
第一节 明中叶吴中的经济环境与人文传统
一、文化场域
二、文化传统
三、吴中文化传统的多面性
第二节 王氏家族的事功传统与王世贞性格心态的形成
一、王倬、王_
本文编号:2831076
【学位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吴中传统与王世贞早年文学思想
第一节 明中叶吴中的经济环境与人文传统
一、文化场域
二、文化传统
三、吴中文化传统的多面性
第二节 王氏家族的事功传统与王世贞性格心态的形成
一、王倬、王_
本文编号:28310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31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