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网络文学终将突破审美认知的同温层

发布时间:2020-10-17 13:46
   正一、网络文学研究之路:奇特而梦幻胡疆锋(以下简称"胡"):我们知道,您是台湾网络文学~([1])的代表人物,创下了多项记录:出版台湾第一本网络文学研究专著《台湾数位文学论》,创办和主持文学网站"诗路:台湾现代诗网络联盟"(1996),创办台湾第一个数位文化中心(2001),最早主编出版网络诗年度诗选(1999),最早开始为《台湾文学年鉴》撰写数位文学的年度综述(1998),同时也是撰写次数最多的学者,主持台湾第一个"台
【部分图文】:

数位,文学,美学,台湾


也因为上述经历,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颜崑阳教授发现了我,在我博士还未毕业,且博士学位和文学无关的情况下,邀请我共同担任“文学传播”课程的授课教师,讲授“网络文学”。东华大学也是在台湾首开“文学传播”“网络文学”等相关课程的大学。2000年我拿到了博士学位后,东华大学没有顾虑我的专业不对口,给予我一个工作机会。我一生最崇拜的作家杨牧先生(2)也是花莲人,我沉浸在如梦般的喜悦中,想着人生真是充满各种巧合。胡:我看过您主编的《全球化下两岸文创新趋势》,这应该也是您的传播政策研究的延续吧,这些经历是否也成就了您的网络文学研究?

文学,数位,台湾


胡:“数位文学”这个术语在大陆不太常用,大陆出现最多的是“网络文学”,偶尔有一些学者使用“数码艺术”“电子艺术”。据我所知,自从您的《台湾数位文学论》出版后,台湾学者大多都沿用了“数位文学”这个说法,不过仍然有少数学者坚持使用“网路/网络文学”(孟樊、向阳、李顺兴等)、“电子文学”(陈征蔚),或者网路/数位文学混用(张政伟)。您现在怎么看这个术语的界定?须:我对这些术语都持开放态度。当初我也是在和他人的辩论中确定使用“数位文学”一词的,原因有以下四方面:其一,早在网络昌行前,现代诗的作者就已经运用/模仿数位语言的形式进行前卫书写,其努力与启发性不容忽略;其二,网络是新型态的传播工具,在文学论述上,一般不会以媒介名称视为一种特殊文类或文体,尤其那些利用BBS传播的诗文,绝大多数与平面媒体并无太大的区别,很难称为一种新文类;其三,含有非平面印刷成分并以数位方式发表的文学作品,不见得只能在网络上展现,同样可以通过光盘出版,或以脱机计算机陈列。其四,用“网络”很难涵盖全数的数位科技形式。

影像,文学,台湾,诗歌


须:大约在1996年时,我开始思考跨媒体创作的可能。我因缘际会地完成了一系列的实验性作品,有十几个作品算是台湾比较早的数位文学,通过动画、flash、JavaScript的程序语言去做互动诗歌,如《追梦人》就是让读者填写问卷,问题包括:你最害怕的天灾、你失恋会难过几天、道别时会说什么等,填入的答案最后会成为一首诗的几个单词,组合出一首完整的情诗,主要的意象由读者提供。我在《台湾数位文学论》里讨论过网络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当时,我看到了西方的转变和台湾现状的展现,我也和台湾做多媒体的实验者有过互动,我们发现,网络对我们的文字写作、诗的形式会造成一定的冲击,要考虑到诗歌的电子化的问题。同时,我也和艺术家合作过一些公共艺术。胡:我记得您为台北诗歌节策展过“新诗电电看”和“电纸诗歌”,邀请跨界的诗人与艺术家在中山堂参加数位诗与影像诗的实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古远清;;天南地北的台湾文学——新世纪台湾文学的走向[J];当代文坛;2007年03期

2 王金城;;陈映真对台湾文学史历史定位的阐释[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09期

3 古远清;;学院作家现象与二十世纪台湾文学[J];理论与创作;2007年06期

4 黄万华;;战后至1960年代台湾文学辨析[J];文学评论;2008年01期

5 陈秋慧;;“经典30部”与20世纪台湾文学的曲折经典路[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刘俊;拓展·发现·提升──2000年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综述[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1年02期

7 山田敬三;黄重添;;关于战后台湾文学史基础的研究[J];台湾研究集刊;1987年01期

8 古远清;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学不是“两国文学”──两岸“争夺”台湾文学诠释权述评[J];台声;2000年02期

9 夏莞;;寻求台湾文学研究的突破口——福建省台湾文学研讨会综述[J];台湾研究集刊;1989年01期

10 粟多贵;;正本清源 力搏逆流——论台湾文学与“台独文学”的斗争及意义[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云霞;“解严”以来台湾文学中的家族书写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杨志强;知性探求者:龙瑛宗文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赖一郎;钟肇政小说创作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丛娜;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之回顾与反思(1979-2009)[D];苏州大学;2011年

2 李梦琴;文学网站作者成长体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3 何慧龙;我国网络文学网站产业链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4 乌云娜;蒙古文文学网站现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5 张丹婷;网络文学市场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6 宋姣;中国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7 徐纪阳;穿越历史的后街[D];汕头大学;2006年

8 徐国彪;台湾文学的文化形象与身份认同[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9 欧阳继梅;现代诗性隐喻:作为消解现代诗歌困境的一个方法及其建构[D];云南大学;2010年

10 黄晨;台湾文学视野中的日本想象[D];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44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44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0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