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贞观时期诗教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7 15:02
   本文主要探讨贞观时期诗教观念的成因、内涵及影响,全文由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绪论主要考察贞观时期诗教观念的研究现状,交代本文的研究意义。正文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从贞观时期诗教观念复兴的背景、诗教观念与贞观君臣对文学的理解,以及诗教观念对贞观诗坛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探讨诗教内涵,并对贞观时期诗教观念的背景进行梳理。诗乐生于人心之感物,又与伦理政教相通,能够影响政治、培养子弟、化育万民。历代统治者多尊崇儒学,诗教观念也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正统,与历代政教活动紧密相联。两汉文人以美刺说《诗》,并以《诗》为谏;两晋强调诗的颂美功能;南北朝提出文学源于儒家经典,当以宗经述圣为本。贞观时期,唐太宗延续前朝诗教活动,施行儒家理想之“文德”政治,希望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为文学层面上诗教观念的兴起营造了良好的政治与文化氛围。第二章主要分析贞观君臣的诗教观念与他们对文学的认识。唐太宗君臣的文学观与诗教思想相合,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学的性质和功用进行界定。作为统治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唐太宗基于修身、教民和延揽人才的需要,将节欲律己、包容开放的治国理念融入对文艺问题的思考之中,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艺加以规范,进而提倡雅正文风。贞观重臣出于对太宗的劝谏和修史的需要,不免以道德判断的方式来品评文人。但他们对文学的理解毕竟较为通达,故而能以用诗解释作诗,既坚守了文章原出儒家典籍、须合于用的传统观念,又正确认识并统一了文学的政教作用与抒情功能。第三章归纳诗教观念对贞观时期文学构想与创作实践的影响。贞观重臣以传统诗教思想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对南北文学的不同创作风格进行调和。并吸收儒家经典中对“比兴”的相关阐释,以喻释“兴”,并提出“兴必取象”,在文学的表现形式层面进行了开拓。贞观重臣不仅从理论上为本朝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自觉以诗教观念为指导进行创作。在诗教观念的影响下,贞观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出端庄雅正的风貌。咏史述怀诗崇古尚质,咏物诗从单纯描摹物象回归寄托怀抱,应制诗赞美王政、气象恢弘。诗教观对贞观诗坛的引导不仅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也为盛唐之音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位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1. 整体归纳
        2. 个案分析
第一章 贞观时期诗教观念复兴的背景
    一、唐前诗教观念发展历程概述
    二、诗教观与贞观时期的“文德”政治
第二章 诗教观与贞观君臣对文学的认知
    一、“文德”政治与唐太宗的诗教观
        1. 正身化民,虚己求贤——唐太宗之施政大要
        2. “节之于中和”——唐太宗对文学的认识
    二、修史为鉴与贞观重臣的诗教观
        1. “始乎德行,终于文学”——文人铨评与贞观重臣的诗教观
        2. 圣之高义,文以化成——贞观重臣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3. 无为自发,有益生灵——贞观重臣对文学功用的探讨
第三章 诗教观与贞观时期的文学理想
    一、融合南北文风的诗教基础
        1. 立足雅道,融合南北——贞观重臣的文学构想
        2. 端雅典丽,宫徵铿然——贞观诗坛的整体风貌
    二、比兴寄托的诗学解读
        1. 比兴寓志,兴必取象——孔颖达的解诗思路
        2. 比象托物,情寄于辞——咏物诗的渐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宏伟;;试论徐特立诗教特色[J];徐特立研究;2004年02期

2 刘茂和;;龚老师诗教八周年[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9年09期

3 宋玲;;浅谈如何把古诗教出韵味[J];内蒙古教育;2016年35期

4 朱传世;;诗教为何与何为[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年04期

5 胡玉敏;;孔子诗教思想对诗歌教学的启迪[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年09期

6 颜景农;;“诗教”加码宜停?[J];文教资料;2016年34期

7 黄晶璟;;吸纳中华古典蕴,营造诗教“情感”场[J];小学教学研究;2017年26期

8 许海月;;语文教学与“诗教”精神[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年24期

9 张琪;张妍;;先秦诗教浅探[J];中学课程资源;2007年10期

10 张立刚;发扬“诗教”传统 进行人文教育[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金宝;早期诗教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刘鹏;诗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郑焕钊;“诗教”传统的历史中介: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文学启蒙话语的发生[D];暨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纯燕;贞观时期诗教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9年

2 庞蕾;国魂凝处是诗魂[D];深圳大学;2018年

3 贾康;论唐代诗教思想发展与流变[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4 许莉娜;中国“诗教”传统与中学生“诗心”培育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8年

5 黄念益;凌云县民族初级中学传统诗教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年

6 陈菊萍;梁启超诗教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

7 李红;中国传统诗教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承栋;诗教的回归[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敏;《诗经》女性诗歌与孔子诗教[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徐明玉;蒙学诗歌读本《唐诗三百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449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449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0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