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鲁迅的诗学伦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8 01:05
   鲁迅的诗学追求和伦理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缘起于鲁迅生活的社会环境与个人经历,并反映在其文学创作中。儿童和女性是鲁迅关注的重要方面,改造国民性和革新传统文化是鲁迅创作的主旋律。现有的相关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鲁迅诗学或鲁迅伦理思想的探讨,对鲁迅的诗学伦理的研究还比较鲜见。论文通过对鲁迅诗学伦理的跨学科研究,从儿童、女性、民族和文化等视角分析鲁迅诗学伦理的具体内涵和现实意义,旨在为鲁迅诗学研究提供一种新颖的视角,对鲁迅的诗学研究做出学理上的延展探索和意义尝试。鲁迅的诗学伦理缘起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个人经历。中西方文明的碰撞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带来外在的影响,促使鲁迅对中国思想发展路径作出思考与判断。家道中落的现实给年少的鲁迅带来价值观念的演变,引发他对于伦理问题的思考;无爱的包办婚姻给鲁迅带来痛苦,令他对伦理观念产生进一步的思考;弃医从文的抉择反映出鲁迅以文艺改造国人思想的决心。外在影响内化于心,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进化论思想和尼采的超人思想构成鲁迅诗学伦理的理论渊源。从微观层面来说,儿童和女性是鲁迅关注的重要方面。儿童和女性是中国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只有解放了儿童和女性,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儿童观是鲁迅诗学伦理中的重要方面,鲁迅的“幼者本位”观、儿童教育思想和童年叙事都蕴含着鲁迅的价值判断与思考。鲁迅从进化论思想出发,强烈批判“长者本位”思想,积极倡导“幼者本位”思想,为儿童的解放打下了思想理论基础。从具体实践而言,儿童教育是解放儿童的重要途径。鲁迅重视儿童教育,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从“幼者本位”的思想观念出发,提出“有益”的儿童教育思想,重视儿童设施的儿童性,身体力行地促进儿童解放。在鲁迅的童年叙事中,鲁迅表达了他对童年时光的珍视,塑造了大批典型的中国儿童形象。儿童之外,女性是鲁迅关注的另一个微观层面。女性观是鲁迅诗学伦理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鲁迅的女性观念与女性书写同样包含了鲁迅的价值判断与思考。鲁迅通过对自由恋爱观的鼓励,对新型性道德观的提倡和对经济独立观的呼吁,形成了独特的女性观念,给女性独立打下思想基础。在鲁迅的文艺创作中,他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鲁迅同情那些饱受封建道德规范戕害的女性,支持那些具有反抗意识的女性,讨伐那些沦为帮凶的女性。鲁迅还深情赞扬刘和珍、杨德群等勇敢坚毅的女性形象,将她们视为中国女性走向独立自主未来的希望。从宏观层面来说,鲁迅对中华民族及文化有着深刻的思索。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鲁迅在《斯巴达之魂》中推崇勇猛刚健的国民精神,为国民精神的改造吹来新风。他还深挖中国国民劣根性的病根,力图改造国民气质,使中国国民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新人。鲁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转变国人精神和改造国民性的关键。于是,他以“拿来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揭露传统文化病灶,着力革新传统价值观念,推崇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破旧立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总而言之,儿童观和女性观是鲁迅诗学伦理的微观层面。鲁迅对儿童、女性的关爱和重视为解放儿童、解放女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进步。民族与文化观是鲁迅诗学伦理的宏观层面。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病根的挖掘和对国民精神气质的改造,促使中国国民得以深切反思。他以“拿来主义”的文化观实现了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破旧立新,他对语言表达方式的革新为新思想、新文化提供了新载体。
【学位单位】:湖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21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鲁迅的诗学伦理缘起
    第一节 社会背景
        一、中西方文明的碰撞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强烈冲击
    第二节 个人经历
        一、青少年时期价值观念的演变
        二、无爱的包办婚姻
        三、弃医从文的抉择
    第三节 理论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
        二、西方进化论思想
        三、尼采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
第二章 鲁迅诗学伦理中的儿童观
    第一节 鲁迅的“幼者本位”观
        一、批判“长者本位”思想
        二、倡导“幼者本位”思想
    第二节 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推崇“有益”的儿童教育思想
        二、重视儿童设施的儿童性
    第三节 鲁迅的童年叙事
        一、鲁迅的童年记忆
        二、鲁迅塑造的中国儿童形象
第三章 鲁迅诗学伦理中的女性观
    第一节 鲁迅的女性观念
        一、鼓励自由恋爱观
        二、提倡新型性道德观
        三、呼吁经济独立观
    第二节 鲁迅的女性书写
        一、饱受封建道德规范戕害的女性形象
        二、具有反抗意识的女性形象
        三、沦为帮凶的女性形象
第四章 鲁迅诗学伦理中的民族与文化观
    第一节 “为起义的奴隶搬运军火”的民族观
        一、崇尚勇武刚健的国民精神
        二、批判国民劣根性病根
        三、改造国民气质
    第二节 “拿来主义”的文化观
        一、揭露传统文化病灶
        二、革新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三、倡导新的语言表达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译文;;鲁迅思想的大众化价值、普及与高校教育[J];今传媒;2019年07期

2 陈漱渝;;鲁迅的红色、灰色和本色[J];职教与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3 孙洪柏;;鲁迅与中国民主革命[J];广东培正学院论丛;2017年01期

4 卢立菊;付启元;;鲁迅在南京的岁月[J];炎黄纵横;2007年03期

5 陈漱渝;;鲁迅的思想宝库——谈谈《鲁迅锦言录》[J];中国政协;2019年01期

6 叶介甫;;瞿秋白与鲁迅的深厚友谊[J];工会信息;2017年22期

7 许祖华;;鲁迅关于人道主义的信念与知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02期

8 杨新刚;;林语堂与鲁迅缘何由“相得”而“疏离”[J];鲁迅研究月刊;2018年08期

9 王得后;;我们今天怎样认识鲁迅[J];语文学习;2016年12期

10 王友;;理性辨析 走近鲁迅——《拿来主义》教学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年Z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歌东;启蒙与革命[D];吉林大学;2006年

2 钱伟;鲁迅与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D];复旦大学;2006年

3 黄琼英;鲁迅作品语言历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郑涛;民国前期(1912-1936)西方现代木刻在中国的传播[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5 陶丽霞;文化观与翻译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戈双剑;鲁迅:生存与“表意”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灿灿;鲁迅的诗学伦理研究[D];湖北民族大学;2019年

2 朱慧芳;“走近鲁迅”主题单元的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3 AUNCAN CHAROENSRIMUEANG;《阿Q正传》在泰国传播与接受研究[D];安徽大学;2019年

4 郑晶晶;鲁迅旧体诗的接受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8年

5 卢贇;鲁迅对西方现代木刻在中国的传播与推广[D];中国美术学院;2018年

6 王海晗;梁启超“新民说”与鲁迅“立人”思想之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

7 刘亚平;张扬人性的另一维度[D];浙江师范大学;2017年

8 张秋郁;鲁迅的文学观与语言文字观[D];苏州大学;2017年

9 徐政;图像、文本与事件[D];中央美术学院;2018年

10 李晓荷;鲁迅翻译诗学对创作诗学的影响[D];湖北民族学院;2018年



本文编号:28455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455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5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