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元代戏曲作家作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1 23:25
在中国文学史上,元曲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页,堪与“唐诗”、“宋词”相媲美。元杂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戏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艺术形式,也代表着中国古典戏曲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山东作为早期元杂剧最为兴盛的区域之一,山东的东平和大都、平阳、真定也被同称为元杂剧四大中心,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曲目。提起元杂剧,大家自然而然能够想起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这些大家,从而联想到《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和《汉宫秋》这些作品。更加专业点的会知道一楔三折、科介、脚色等戏曲名词。近时学者对元杂剧的研究,又探讨了新问题,取得了新成果,例如《元杂剧包公戏评注》、《水浒戏纵谈》等著作,从新的角度来研究元杂剧。虽然笔者依然是研究元杂剧,但只以山东元代戏曲作家及作品作为主线进行梳理。本论文将从元代杂剧的产生背景、山东元杂剧的作家作品研究概述、山东元杂剧的艺术特色、创作题材以及思想文化内涵等几个层次来对山东元代杂剧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主要对元杂剧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论证了对山东元杂剧进行研究的重要性。正文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对元代戏曲整体的产生背景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对山东元代戏曲进行了专门概述,介绍了山东元代戏曲的创作状况、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代表作家作品;第三章详细论证了山东元代戏曲的艺术特色,主要从表演艺术和语言特色两个方面作了详细的分析;第四章则系统介绍了山东元代戏曲的题材与主题,分别从水浒戏、历史戏、清官公案戏、神仙道化戏、社会伦理戏五个方面对山东元代戏曲的题材与主题作了论述;第五章对山东元代戏曲中蕴含的齐鲁大地特有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提炼,山东元代戏曲的创作充分体现了当时山东地区盛行的思想文化,反映了山东人民特有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结语部分综合分析了山东元代戏曲对后世相关戏曲作品的深刻影响。本论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综合、比较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重视历史、尊重客观事实。注重全文的逻辑性,纵横分明,点面清晰。并于2014年9月在《人文天下》发表相关论文:《山东元代戏曲作家作品论——以李逵负荆和双献功为例》。如果我的研究能够取得些许成果,将元代山东作曲家及其作品系统地整理总结归纳从而找到新的突破点,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元杂剧在发展上的空白,对山东传统文化的发展及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次,也能让很多戏曲爱好者、从业者对山东元杂剧得以重视;第三,将会对自己以后的戏曲研究打下很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改善自己在研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第四,将在戏曲研究中学习到的知识与各位老师和同学分享,并找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学位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I207.37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元代戏曲产生的背景
一、政治原因:统治者对待戏曲的态度
二、元代知识分子的处境
三、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
四、元代戏曲自身的发展成熟以及对前代戏曲艺术的继承
第二章 山东元代戏曲概述
第一节 山东元代戏曲的创作状况
第二节 山东元代戏曲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三节 山东元代戏曲作家作品介绍
第三章 山东元代戏曲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山东元代戏曲的表演艺术
第二节 山东元代戏曲的语言特色
第四章 山东元代戏曲的题材与主题
第一节 水浒戏
第二节 历史戏
第三节 清官公案戏
第四节 神仙道化戏
第五节 社会伦理戏
第五章 山东元代戏曲中蕴含的思想文化
第一节 忠君仁爱的儒家文化
第二节 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
第三节 消极遁世的道家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50741
【学位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I207.37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元代戏曲产生的背景
一、政治原因:统治者对待戏曲的态度
二、元代知识分子的处境
三、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
四、元代戏曲自身的发展成熟以及对前代戏曲艺术的继承
第二章 山东元代戏曲概述
第一节 山东元代戏曲的创作状况
第二节 山东元代戏曲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三节 山东元代戏曲作家作品介绍
第三章 山东元代戏曲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山东元代戏曲的表演艺术
第二节 山东元代戏曲的语言特色
第四章 山东元代戏曲的题材与主题
第一节 水浒戏
第二节 历史戏
第三节 清官公案戏
第四节 神仙道化戏
第五节 社会伦理戏
第五章 山东元代戏曲中蕴含的思想文化
第一节 忠君仁爱的儒家文化
第二节 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
第三节 消极遁世的道家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靳英;元代戏曲用《诗》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507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50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