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救亡与审美的融通——全面抗战时期叙事诗的艺术演进

发布时间:2020-10-24 09:59
   全面抗战的爆发,使新诗在参与民族救亡的斗争中,对现实的认识得以深入发展,个体生命体验得到不断丰富,加深了对现实的关怀,为叙事诗的发展创设了新的空间。叙事诗的发展是以诗人在现实中的生与死、血与火的体验,以及对个人、国家与民族的思考为基础,并以叙事服务于抒情的需要,显现出与抗战初期浓厚的政治抒情相异的新的审美标准。而在这种审美的规约之中,诗歌形式上同样也相应地作出了新的调整,真正达成了救亡与审美的融通,显现为新诗内质和形式的变化,不仅推进了叙事诗诗学艺术的建构,也推进了中国新诗整体发展。
【文章目录】:
一、诗歌在抗战救亡中走向新的抒情
二、诗歌内容随现实体验深入而丰富
三、诗歌语言随诗歌形式发展而扩容
四、结语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应光;20世纪中国新诗二题[J];三峡学刊;1996年04期

2 卢桢;;域外行旅与中国新诗的发生[J];文艺研究;2018年09期

3 晏青;;茅盾与中国新诗[J];名作欣赏;2009年29期

4 沈检江;东方精神的失落与重建──中国新诗历程的反思[J];学习与探索;1997年04期

5 邹建军;黄惠;;罗念生早期诗歌中的“他者”[J];现代中文学刊;2019年03期

6 刘丹;熊辉;;外国诗歌的“翻译体”与中国新诗的形式建构[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3期

7 朱先树;;中国新诗九十年随想[J];诗刊;2007年17期

8 谷岩;;难以言说的言说——对南星《秋晚五章》其一的解读[J];唐山文学;2018年10期

9 马春光;;《中国新诗》与“中国新诗”派——对“中国新诗派”的再认识[J];语文学刊;2009年23期

10 常文昌;王卫英;;中国新诗的两种走向——臧克家艾青比较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长华;民族神话、传说意象与中国新诗民族性的建构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熊辉;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3 罗昌智;浙江新诗的历史演进与审美建构(1917~1949)[D];浙江大学;2015年

4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强;中国新诗的视觉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徐丽鹃;周代“六诗”与中国早期诗歌艺术形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秀;中国新诗理论研究1927—1949[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熊辉;20世纪中国新诗大众化运动考察[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孙莉;论中国新诗的语言艺术[D];延边大学;2003年

4 付奎;(“五四”-1958年)中国新诗民歌化现象[D];兰州大学;2007年

5 雷斌;中国新诗合法性危机的语境渊源[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强先;中国新诗现状的思考[D];四川大学;2007年

7 陈洁;现代诗歌:论中国新诗与歌词的三次交融[D];西南大学;2010年

8 陈振波;“中国新诗年鉴”(1998-2010)的诗学脉络[D];西南大学;2013年

9 蒲敏;“打工诗歌”中的身份认同问题[D];云南师范大学;2019年

10 黄怀凤;余秀华诗歌艺术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54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54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e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