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延续与断裂—路遥笔下的社会转型时期

发布时间:2020-10-24 20:07
   1980年代,中国农村发生巨大变革,集体化生产制度解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特别时期。路遥是如何看待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的,他对这一时期有怎样独特的观点,都反应在他笔下人物的身上。论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论述进城“农村知识分子”青年高加林和孙少平的人生之路。把《人生》放在“潘晓讨论”的脉络中进行分析,发现高加林渴望投身于现代化浪潮,他追求的是人生“意义感”的获得,而这种追求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村空间不可能实现,所以他背离土地一心来到城市,并不能把他简单地归结为一个“个人主义者”。但他的劳动观是“潘晓式”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德性”的力量在他身上并不足以平衡他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渴望。路遥显然对于这一点非常不满,所以他让孙少平以“揽工汉”的身份进入城市,用“劳动”而不仅仅是“读书”来确认自我,在孙少平身上加重了“德性”的色彩。孙少平一方面延续了高加林对不断超越的人生意义的追求,一方面延续了以德顺爷爷为代表的乡村美德,他承载着路遥对理想知识青年的想象,却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中无路可走。第二章通过分析社会转型时期孙少安在农村实践中所遇到的“分家事件”和“为公为私”的问题,从文本自身存在的缝隙中发现作家塑造人物的倾向,从而发现作家路遥关于农村从集体化生产转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独特态度。并通过与张炜“秋天系列”小说的比较,分析路遥在处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村空间出现的各种问题所有的独特角度。他想把孙少安塑造成一个在社会转型时期既能适应新的经济政策,又能延续乡村美德的完美的农村空间带头人,并以此消解社会转型时期所滋生的“黑暗的东西”。第三章以刘巧珍、田润叶两位社会转型时期的女性人物为分析对象,发现路遥并没有仅仅把她们当做女性来写,而是把她们当做“德性”的载体,特别是田润叶,“德性”在她身上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所以她虽然生活在社会转型时期所,却仍属于传统乡村女性的范畴。这种写法,虽然确实带有传统男性对女性的想象,但更重要的是,对他来说,女性人物身上的“德性”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女性性别,体现出作者在特殊历史时期对“德性”的重视。通过三个章节的论述,呈现作者路遥对社会转型时期的独特观点,并揭示出作者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的文本所内涵的问题。
【学位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I207.4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农村知识青年们的进城之路
第二章 从“小家”到“大家”——孙少安的农村实践
第三章 女性的命运及其背后的道德内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光炜;;文学年谱框架中的《路遥创作年表》[J];当代文坛;2012年03期

2 王愚;在交叉地带耕耘——论路遥[J];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02期

3 李劼;高加林论[J];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01期

4 李星;深沉宏大的艺术世界——论路遥的审美追求[J];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03期

5 程光炜;;新时期文学的“起源性”问题[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3期

6 贺照田;;从“潘晓讨论”看当代中国大陆虚无主义的历史与观念成因[J];开放时代;2010年07期

7 杨庆祥;;路遥的自我意识和写作姿态——兼及1985年前后“文学场”的历史分析[J];南方文坛;2007年06期

8 杨庆祥;;妥协的结局和解放的难度——重读《人生》[J];南方文坛;2011年02期

9 徐刚;;“交叉地带”的叙事镜像——试论十七年文学脉络中的路遥小说创作[J];南方文坛;2012年01期

10 蔡翔;;高加林和刘巧珍——《人生》人物谈[J];上海文学;1983年01期



本文编号:28549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549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9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