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深入生活”的难题——以《徐光耀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0-10-25 00:00
   "深入生活"是十七年文艺的一个核心原则。它不只是搜集主题、素材的手段,其设定的以"深入工作"为前提"深入生活"的路径,依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整风运动所确立的两个基本面向:用"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方式改造革命者、知识分子;用"群众路线"改造革命政治。为此,"深入生活"本身构成一个特别需要"深入"剖析的经验过程。相关记录一方面能为我们呈现革命者"再嵌入"基层社会时的主观视角和主体状态——其主观认知如何遭遇现实挑战,以及随之而来的困惑、苦恼与自我调整;另一方面,相关的现实观察又提供了一种自下而上的经验记录,帮助我们不仅能从革命的主观立场去看社会的可能,还能从社会的实际运行状态去看革命的问题。《徐光耀日记》中所详细记录的1953年下乡办社的经历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深入生活"文本。其写作计划虽然遭遇挫折,但日记中所记录的诸种工作、创作苦恼特别有一种认识价值。它帮助我们去看到在基于理念的行动逻辑与基层现实构成、状况之间的摩擦与磨合,它们共同构成了1950年代革命实践的"现实"。同时,它也让我们体会到1950年代文艺创作体制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及现实主义写作要求的挑战性。
【文章目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端阳;;王林日记·文艺十七年(之二)[J];新文学史料;2013年03期

2 杜英;;“深入生活”:空间转移、身份重构与文艺创作[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魏华莹;;《万年青》的文学维度[J];小说评论;2012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艳;;深入生活: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马俊山;反思过去那样的“深入生活”[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4期

3 欧阳翠;回忆魏金枝[J];新文学史料;1994年02期

4 罗洪;;创作杂忆[八]——《灯塔照耀着他们》创作前后[J];新文学史料;1991年03期

5 田涛;;学习与实践,追求与探索[J];新文学史料;1991年02期

6 徐士瑚;;李健吾的一生[J];新文学史料;1983年03期

7 师陀;;石匠[J];人民文学;1954年09期

8 茅盾;;新的现实和新的任务(一九五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在中国文学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人民文学;1953年11期

9 周和;;集中北京学习的作家已分赴各地参加工作[J];人民文学;1953年02期

10 陈淼;;几个创作思想问题的讨论——记全国文协组织第二批深入生活作家的学习[J];人民文学;195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美皆;;丁玲与《讲话》[J];南方文坛;2013年04期

2 秦林芳;;丁玲与《讲话》的精神关联[J];文艺争鸣;2011年07期

3 罗守让;丁玲文艺思想述评[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03期

4 罗守让;文艺与政治、生活关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丁玲文艺思想浅识[J];怀化师专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02期

5 陈娇华;;丁玲的政治化文艺思想辨析[J];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04期

6 ;丁玲、延安、《讲话》与我——陈明访谈录[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05期

7 张崇文;信念·痴情二重奏——试论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丁玲生活和创作的导向作用[J];渭南师专学报;1993年04期

8 张屏瑾;罗岗;孙晓忠;;再论“丁玲不简单”——“丁玲与当代文学七十年”三人谈[J];文艺争鸣;2019年11期

9 符杰祥;;“忠贞”的悖论:丁玲的烈女/烈士认同与革命时代的性别政治[J];学术月刊;2019年07期

10 张向东;;丁玲佚信三封及其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美皆;“晚年丁玲”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2 凌菁;丁玲的多重身份与其文学活动[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蒋艳萍;清虚与奇幻的交汇[D];暨南大学;2004年

4 刘业伟;新中国文学新人培养机制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5 孙胜存;救赎·蜕变·转型[D];河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爱;论晚年丁玲回忆散文中的“革命”(1979-1986)[D];河北大学;2017年

2 邢燕;走向延安的丁玲[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卓敏;丁玲镜像中的“现代中国”[D];北京大学;2012年

4 张惠敏;试探丁玲的创作特色[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曾仙乐;论丁玲的思想转型及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D];暨南大学;2008年

6 王轶;《中国》与晚年丁玲[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孟丽娟;丁玲创作与“力的文学”[D];四川大学;2005年

8 刘欣;丁玲创作论[D];郑州大学;2002年

9 蔡芸;“器”与“道”之间的彷徨——论丁玲及其作品自我意识的变迁[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张立颖;丁玲小说文本中女性意识的发现与消逝[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551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551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f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