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的难题——以《徐光耀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文章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端阳;;王林日记·文艺十七年(之二)[J];新文学史料;2013年03期
2 杜英;;“深入生活”:空间转移、身份重构与文艺创作[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魏华莹;;《万年青》的文学维度[J];小说评论;2012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艳;;深入生活: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马俊山;反思过去那样的“深入生活”[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4期
3 欧阳翠;回忆魏金枝[J];新文学史料;1994年02期
4 罗洪;;创作杂忆[八]——《灯塔照耀着他们》创作前后[J];新文学史料;1991年03期
5 田涛;;学习与实践,追求与探索[J];新文学史料;1991年02期
6 徐士瑚;;李健吾的一生[J];新文学史料;1983年03期
7 师陀;;石匠[J];人民文学;1954年09期
8 茅盾;;新的现实和新的任务(一九五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在中国文学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人民文学;1953年11期
9 周和;;集中北京学习的作家已分赴各地参加工作[J];人民文学;1953年02期
10 陈淼;;几个创作思想问题的讨论——记全国文协组织第二批深入生活作家的学习[J];人民文学;195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美皆;;丁玲与《讲话》[J];南方文坛;2013年04期
2 秦林芳;;丁玲与《讲话》的精神关联[J];文艺争鸣;2011年07期
3 罗守让;丁玲文艺思想述评[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03期
4 罗守让;文艺与政治、生活关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丁玲文艺思想浅识[J];怀化师专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02期
5 陈娇华;;丁玲的政治化文艺思想辨析[J];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04期
6 ;丁玲、延安、《讲话》与我——陈明访谈录[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05期
7 张崇文;信念·痴情二重奏——试论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丁玲生活和创作的导向作用[J];渭南师专学报;1993年04期
8 张屏瑾;罗岗;孙晓忠;;再论“丁玲不简单”——“丁玲与当代文学七十年”三人谈[J];文艺争鸣;2019年11期
9 符杰祥;;“忠贞”的悖论:丁玲的烈女/烈士认同与革命时代的性别政治[J];学术月刊;2019年07期
10 张向东;;丁玲佚信三封及其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美皆;“晚年丁玲”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2 凌菁;丁玲的多重身份与其文学活动[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蒋艳萍;清虚与奇幻的交汇[D];暨南大学;2004年
4 刘业伟;新中国文学新人培养机制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5 孙胜存;救赎·蜕变·转型[D];河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爱;论晚年丁玲回忆散文中的“革命”(1979-1986)[D];河北大学;2017年
2 邢燕;走向延安的丁玲[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卓敏;丁玲镜像中的“现代中国”[D];北京大学;2012年
4 张惠敏;试探丁玲的创作特色[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曾仙乐;论丁玲的思想转型及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D];暨南大学;2008年
6 王轶;《中国》与晚年丁玲[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孟丽娟;丁玲创作与“力的文学”[D];四川大学;2005年
8 刘欣;丁玲创作论[D];郑州大学;2002年
9 蔡芸;“器”与“道”之间的彷徨——论丁玲及其作品自我意识的变迁[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张立颖;丁玲小说文本中女性意识的发现与消逝[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55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55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