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出版与中国当代文学
本文关键词:文学出版与中国当代文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正文学出版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息息相关。在中国当代文学6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一部分的文化建设领域所取得的业绩也是举世瞩目。文学出版业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环节也经历了沧桑变化。从国家出版政策的视野看,文学出版由建国初期计划经济的"国家出版",渐渐转轨到80年代以市场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当代文学发展;出版发行;现代化建设;出版体制;出版事业;沧桑变化;选题计划;人民文学;改革文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百年中国文学与媒介的互动共生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AZW002
【分类号】:I2
【正文快照】: 文学出版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息息相关。在中国当代文学6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一部分的文化建设领域所取得的业绩也是举世瞩目。文学出版业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环节也经历了沧桑变化。从国家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春;;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出版观念的变迁[J];学术界;2012年06期
2 王晓明;面对新的文学生产机制[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扬;;《文化苦旅》的走红与90年代文学生产机制的转变[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周志雄;;网络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J];理论学刊;2009年04期
3 曾军;;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文化生产问题——对贾斯汀·奥康诺《艺术、产业和现代化》的回应[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4 王健;;后经典时代:经典生产机制的失落与经典的失序[J];兰州学刊;2013年02期
5 曲明鑫;;从民族性和开放性看黎族作家文学的成就[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6 李明德;张英芳;;文学职能及作家身份刍议[J];唐都学刊;2006年02期
7 蒋述卓;批评的专业化与批评的品格——兼论文学批评与学术机制的关系[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5期
8 曾军;;面对形成中的支配性文化及其生产方式——“理论之后”的当代中国文化批评[J];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02期
9 杨玲;;当代文学的产业化趋势与文学研究的未来——以青春文学为例[J];文艺争鸣;2010年17期
10 ;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J];学术月刊;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言宏;;民族国家的文学生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生产机制的一种考察[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阳;当代文学生产机制转型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马小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散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曹怀明;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明德;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苏晓芳;论新世纪小说的大众文化取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任美衡;茅盾文学奖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焦雨虹;消费文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都市小说[D];复旦大学;2007年
9 刘文辉;20世纪90年代传媒语境下的文学转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袁洪权;“统一战线”政策下的“整合”[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小霞;新媒介时代中国“青春文学”生产机制透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虹;茅盾文学奖评奖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严琳;当代文学生产转型中的《萌芽》[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黎保荣;文化传播视野中的鲁迅杂文及其启蒙含蕴[D];华侨大学;2006年
5 尹宝茹;解放区文艺传播及其当代价值[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吴专;论当代青春小说创作嬗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文琼运;深圳文学生产形态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8 胡倩一;八十年代的舞台和背景[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9 贾娅莉;《故事会》杂志(1963-2005)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曲明鑫;黎族作家文学的民族性和开放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谢刚;出版体制转轨与新时期文学的转型[J];江海学刊;2004年06期
2 何启治,黄发有;用责任点燃艺术——何启治先生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4年02期
3 杨玲;;当代文学的产业化趋势与文学研究的未来——以青春文学为例[J];文艺争鸣;2010年17期
4 何言宏;;出版主导的文学操作——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一种回望[J];扬子江评论;2007年02期
5 叶永烈;;“深圳文稿竞价”亲历记[J];作家;2000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艾玲;金钱的冲击:中国当代文学往何处去?[J];当代文坛;1989年03期
2 阮忠;;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第十届学术研讨会略述[J];文学评论;1992年03期
3 李平;中国当代文学复习重点[J];当代电大;1996年01期
4 雷鸣;;魔鬼箴言[J];艺术广角;1996年01期
5 刘鑫;;捕捉我们时代的文学精灵——读《当代文学新视野讲演录》有感[J];文艺评论;2007年03期
6 刘益善;;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与作家的使命感[J];雨花;2008年04期
7 段吉方;;社会主义文学生产方式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J];文学评论;2008年04期
8 孙桂荣;;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年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9年02期
9 茅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序[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10 东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七届年会纪要[J];文学评论;199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晋华;;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4)[C];1999年
2 刘艳;;当代文学:观察与思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现状检索”研讨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3)[C];2006年
3 何言宏;;中国当代文学的自主性难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1)[C];2010年
4 罗岗;;“读什么”与“怎么读”——试论“重返80年代”与“中国当代文学60年”之一[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5 曹万生;;我看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主义[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6 冯肖华;;把脉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价位[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工作通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1)[C];2007年
8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工作通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1)[C];2010年
9 曾令存;;“40—70年代中国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白烨;;自成一家的多面手——读《张炯文存》有感[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年第2期(总第201期)[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武翩翩;中国当代文学年鉴中心编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N];文艺报;2010年
2 ;第二届中国当代文学·南京论坛举行[N];文学报;2010年
3 记者 王洪波;《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问世[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陈福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当代文学走向整合融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孟繁华;为中国当代文学辩护[N];文艺报;2010年
6 旅美专栏作家 巫昂;替顾彬多炮轰一点中国当代文学[N];东方早报;2009年
7 叶开;我不能从文学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N];北京日报;2008年
8 孟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张彦武;洪子诚:低调与坚持[N];人民日报;2010年
10 陈晓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要有勇气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本朝;中国当代文学体制研究(1949-1976年)[D];武汉大学;2005年
2 胡克俭;中国当代文学的英雄主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曾利君;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D];四川大学;2005年
4 欧娟;《人民文学》杂志与中国当代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赵平;论权势权威型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年
6 陈祖君;论汉语文学期刊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D];四川大学;2007年
7 马研;《人民日报》、《文艺报》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8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问题反思[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博乐;中国当代文学出版发行国际市场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3 班晓燕;后现代主义文学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4 吴春兰;论中国当代文学生成中的“苏联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瑜;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温琳;再论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及其意义[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娟英;论中国当代成长小说的人物类型和叙事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丁瑞兰;《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作家对杜拉斯的接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贾志宏;戈壁滩上的一抹新绿[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高京;自我的追寻与文学的可能[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文学出版与中国当代文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8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8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