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中“居”的美学意蕴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中“居”的美学意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居住源自于个体的生存和安全需求,是生命活动的必须。在这之上,诗人以其诗意化的精神体验,自觉体合宇宙自然的生命节律,在与自然万物的情感交流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这是诗人的精神"栖居"方式。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诗人不断建构着与自然融合为一的亲和关系。这种由内而外的生命活动正是我们提升"居"的美学意蕴的基点:在艺术和审美中感悟宇宙自然的无限宽广,体认我们与世界的和谐关系,进而反观自我,实现人"居"于大地之上的自由存在。中国古典诗歌对"居"的这一意蕴有着丰富而具体的体现,古代文人或隐于超然世外,或恋于田园牧歌,或耽于静谧空灵,或安于乡野自适,不断构建着精神和心灵的诗意栖居之地。
【作者单位】: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居” “万有相通” 节律 中国古典诗歌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批评与中国文学传统融合及学理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0BZW001)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居”首先是我们的身体生活在大地之上,植根于此,我们要在无限宽广的宇宙自然间寻求一种亲和感,一种家园感。居住是每个人生命活动的必须,是个体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当身体需求基本满足之后,随着人主体性的发展,我们总是要不断地实现自我。在人类社会中,诗人以其清静无为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向红;中国古典诗歌学与谈[J];草原税务;2003年12期
2 王文兵,张宝池,赵荣霞,吕丽卿;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桥情三部曲[J];滁州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3 王哲;;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与西方读者的审美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蒲日材;;想象——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灵魂[J];贺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张铁辉;南凡;;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目标及原则[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6 唐文丽;;论中国古典诗歌中文化词的传译难点与策略[J];价值工程;2011年31期
7 任增强;;中国古典诗歌在英国的传播与著述的出版[J];出版广角;2013年15期
8 杜逸泊;;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探幽[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9 叶太平;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J];安徽财贸学院学报;1989年S1期
10 王飞旺;论中国古典诗歌的人生意识[J];九江师专学报;199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洪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语言的特征[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王小舒;;阐释学美学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及释义[A];东方丛刊(1992年第3辑 总第3辑)[C];1992年
3 陈月红;;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十余年综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范子烨;;啸: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音乐意象——关于中国古代音乐与诗歌之关系的一项研究[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霄蛟;王颖;李晓莲;王立增;;200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博士论文索引及摘要[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6 李晓莲;王霄蛟;王颖;王立增;;200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期刊、报纸类)[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演讲人 叶嘉莹 整理 张静;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N];光明日报;2013年
2 杨晓民;借古论今谈新诗[N];人民日报;2011年
3 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系 王宇根;中国古典诗歌景物描写:从象喻到写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廖令鹏;发现被忽视的中国元素[N];文艺报;2014年
5 人文学院中文系 孙明君;“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与赏析”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N];新清华;2005年
6 本报记者 李志伟;要见天孙织锦成[N];光明日报;2013年
7 诗歌评论家 作家出版社编审 唐晓渡 本报记者 怡梦;诗:中国风从哪里吹来[N];中国艺术报;2011年
8 曹志平;儒家德化自然观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N];文艺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綦晓芹;“把中国文化放在世界历史中”[N];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中国文学在日本基础教育占有重要位置[N];中国文化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美玲;中国古典诗歌在泰国当代的传播与影响[D];上海大学;2010年
2 蒋向艳;向着中西文化“第三元”的自觉探寻[D];复旦大学;2005年
3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煜;千秋一脉,弦歌来绝[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2 周菁菁;中国古典诗歌诗意教学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姜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创造性发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晏雪;中国古典诗歌的隐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静茹;中国古典诗歌模糊美的鉴赏与翻译探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于瑞照;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及中国古典诗歌模糊语的翻译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7 常丹丹;从符号学角度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性及其翻译[D];中南大学;2007年
8 肖菲菲;从文化角度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程华薇;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文精神和青少年人格教育[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慧;论弗莱“神话—原型”批评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阐释功能[D];内蒙古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中“居”的美学意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0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0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