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熙朝“博学鸿词科”考试看清初词风之变 ——以陈维崧与朱彝尊词风转变为例
发布时间:2020-12-14 23:04
陈维崧与朱彝尊作为朱明王朝的别枝而入清,都有浓重的遗民色彩,二人皆参与过抗清斗争。然而时移世易,后来却应博学鸿词之选,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陈维崧于康熙十八年应征,卒于康熙二十一年,在朝为官四年。朱彝尊进入侍从之列,后又坐贬归里,一生遭遇可谓三变。二人分别为阳羡词派与浙西词派的掌门人,经“博学鸿词科”考试而入朝为官,其词风前后发生很大变化,影响清初词风的走向,成为整个清代词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文由绪论、正文以及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绪论部分是对目前康熙朝“博学鸿词科”考试相关研究,清初词学发展情况的文献综述,以及本论题课题的来源,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从目前出版的文学著作和发表论文来看,康熙朝“博学鸿词科”考试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方向对这次考试做出许多研究。研究者切入点的不同,对作品的分析也会有差异,同时也给本论题提供新的参考。正文第一章整体介绍科举之“制举”的由来以及康熙朝“博学鸿词科”之目的。综合介绍科举的起源,“制举”的由来以及康熙帝实行“博学鸿词科”考试的最终目的及意义,并详细介绍“五十鸿博”的盛况。正文第二章介绍清代大词人陈维崧“博学鸿词科”前后...
【文章来源】: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康熙朝“博学鸿词科”考试
一、科举之“制科”
二、康熙朝“博学鸿词科”之目的
(一)汉族士人的排拒
(二)清廷秉承汉文化传统的诚意
三、康熙的怀柔政策
四、“博学鸿词科”录取士人辨析
第二章 陈维崧“博学鸿词科”前后词风之变
一、陈维崧述略
二、陈维崧词论主张
三、陈维崧前中期词创作
(一)师从云间,婉丽为宗
(二)如皋八载,社集酬应,怀旧悼往
四、陈维崧后期词创作
(一)效仿苏辛,豪放沉雄
五、“博学鸿词科”后陈维崧词创作
(一)歌功颂德
(二)伤己悼亡
第三章 朱彝尊“博学鸿词科”前后词风之变
一、朱彝尊述略
二、朱彝尊词论主张
(一)崇尚北宋,博采众长
(二)崇尚南宋,效法姜张
三、朱彝尊前中期词创作
(一)多爱情词,温丽为宗
(二)故国之思,身世之感
四、朱彝尊后期词创作
(一)词学思想
(二)词作内容
第四章 康熙朝“博学鸿词科”考试对清初词风的影响
一、清初词创作概况
(一)承明词余绪,词体不尊
(二)丧乱弘多,词派初成
二、陈、朱词风转变
三、词派消长
四、清初词风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博士论文
[1]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D]. 赖玉芹.华中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陈维崧词研究[D]. 牛海坤.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2]康熙朝“博学鸿儒科”述论[D]. 段润秀.云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17170
【文章来源】: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康熙朝“博学鸿词科”考试
一、科举之“制科”
二、康熙朝“博学鸿词科”之目的
(一)汉族士人的排拒
(二)清廷秉承汉文化传统的诚意
三、康熙的怀柔政策
四、“博学鸿词科”录取士人辨析
第二章 陈维崧“博学鸿词科”前后词风之变
一、陈维崧述略
二、陈维崧词论主张
三、陈维崧前中期词创作
(一)师从云间,婉丽为宗
(二)如皋八载,社集酬应,怀旧悼往
四、陈维崧后期词创作
(一)效仿苏辛,豪放沉雄
五、“博学鸿词科”后陈维崧词创作
(一)歌功颂德
(二)伤己悼亡
第三章 朱彝尊“博学鸿词科”前后词风之变
一、朱彝尊述略
二、朱彝尊词论主张
(一)崇尚北宋,博采众长
(二)崇尚南宋,效法姜张
三、朱彝尊前中期词创作
(一)多爱情词,温丽为宗
(二)故国之思,身世之感
四、朱彝尊后期词创作
(一)词学思想
(二)词作内容
第四章 康熙朝“博学鸿词科”考试对清初词风的影响
一、清初词创作概况
(一)承明词余绪,词体不尊
(二)丧乱弘多,词派初成
二、陈、朱词风转变
三、词派消长
四、清初词风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博士论文
[1]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D]. 赖玉芹.华中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陈维崧词研究[D]. 牛海坤.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2]康熙朝“博学鸿儒科”述论[D]. 段润秀.云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171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17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