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历史与心灵的撞击—论张承志的文学创作

发布时间:2017-04-09 06:16

  本文关键词:历史与心灵的撞击—论张承志的文学创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家,张承志的文学创作在个人心灵与历史之间不断撞击的过程中生发出了多重相互矛盾与纠葛的因素,这不仅是他文学的独特与深刻所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造成其自身种种局限的成因。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就有批评者揭示出张承志身上所具有的这种矛盾与纠葛的特点。事实上,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一个作家的内心总是处在与时代或历史之间不断撞击的漩涡之中。从早年的“红卫兵”到后来的“知青”,最后到成为一名作家,张承志在这种身份转化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内心的矛盾与纠葛呢?本文在总结前人对这一问题探讨的基础上,立足文本,以张承志及其文学作品内的这种在个体心灵与历史之间不断撞击时所体现出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为切入点,力图根究它们的成因及其在张承志文学创作中的体现或影响。第一部分:引言。这一部分明确了论文选题的源起,以及研究的内容与侧重点。首先,阐明了历史与个体心灵之间的一种矛盾与纠葛的关系。并在梳理与总结前人对张承志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本文的立意与研究重点。第二部分:理想的纠葛。这一部分按照时间的线索,以张承志的“理想主义”为侧重点,主要谈论张承志从1966年开始与同时代的青年一样在“文革”初期高扬一种左翼青年的无产阶级理想,到后来“文化大革命”的变质与失败,其在反思与内省的基础上,并没有放弃最初那种与底层人民站在一起的无产阶级理想,而是在对“文革”进行辩证批判的同时提出了“他者的尊严”这一具有人文主义色彩与人道关怀的理想主义。第三部分:历史与心史。这一部分主要以张承志文学创作中的“历史”观念为论述重点。首先,张承志的文学姿态本身就源于一种介乎个体心灵与历史之间不断撞击与抵抗的关系。张承志强调一种与历史或时代紧密结合的写作姿态,这要求作家要在对历史进行回应的过程中,又有能够从历史中“挣脱”而出的能力与勇气。在对《心灵史》这一重要文本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揭示出张承志在文学创作之中所体现出的个体心灵在与历史或时代之间互相撞击时所产生的种种纠葛、矛盾与挣扎的状态。然而,这种纠葛、矛盾与挣扎的状态却也恰恰是《心灵史》之所以独特与不朽的关键所在。第四部分:知识分子与文学家。这一部分主要以张承志文学创作的批判性为侧重点。这首先是张承志自身知识分子的个人身份所决定的,也与其对人道、平等、理想与尊严等价值或观念的认同紧密相关。而在文学家的行列中,张承志一直以来都对鲁迅崇敬不已,这也似乎与他自身所坚守的某种批判性的文学精神所契合。第五部分:结论。这一部分梳理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与观点。本文将张承志文学创作中在个人心灵与历史之间撞击时所产生的矛盾与纠葛为论述重点,通过不同侧面考察张承志文学思想中的这种特点,进而揭示出其自身及文学作品内所体现出的矛盾与纠葛的成因,及这种矛盾与纠葛作为一种思想的资源又对张承志本身的文学创作所具有的反作用。
【关键词】:张承志 文学创作 历史 心灵 反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6
  • 1 问题源起9-11
  • 2 研究综述11-15
  • 3 本文立意15-16
  • 第1章 理想的纠葛16-26
  • 1.1 关于革命的书写16-20
  • 1.2 “他者的尊严”20-26
  • 第2章 历史与心灵的互辨26-33
  • 2.1 论文学的姿态26-28
  • 2.2 《心灵史》的矛盾28-33
  • 第3章 知识分子与文学家33-39
  • 3.1 批评的铜镜33-36
  • 3.2 鲁迅的参照36-39
  • 结论39-42
  • 参考文献42-44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4-45
  • 后记与致谢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艺珊,潘淑英;草原,永不枯竭的怀念与回忆──关于张承志散文解读之一[J];昌潍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2 熊华勇,石华鹏;试论张承志民族意识的形成及流变[J];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3 何永明;;与张承志的一面[J];党的建设;2000年09期

4 朱海兵;浅谈张承志小说的艺术特点[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5 李胜清,张邦卫;论张承志创作中人文理念的客体缺席[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陈非;永久的憧憬与向往——张承志小说中的大地与人[J];当代文坛;2002年01期

7 苏菲亚;张承志新疆题材作品导读[J];回族研究;2002年03期

8 陈思和;从回民文化到对张承志的研究——读《踩在几片文化上:张承志新论》[J];回族研究;2002年03期

9 程秋莹;;永远的“绿风土”——论张承志散文的“草原情结”[J];开封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0 汤梅;;张承志小说的神话品质初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非;;永久的憧憬与向往——张承志小说中的大地与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白草;;张承志视野中的鲁迅形象[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陈伯君;苏丁;;黎明的躁动与黄昏的宁静——从张承志、阿城的生命悲剧意识看中西文化在当代文坛上的交汇[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蔡明慧;著名作家张承志来商丘师院作报告[N];商丘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赵和平;张承志:从植物分类到文物保藏[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党云峰;张承志:紧握手中笔[N];中国文化报;2013年

4 赵瑜;尊严的写作[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宋庄;张承志:总是在路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6 本报记者 唐荣尧 田鑫;张承志:我深受两种第一流的文化影响[N];银川晚报;2011年

7 ;张承志:在虚假文学肆意横行的时代[N];中华读书报;2013年

8 麦坚;检验内在听力的沉默之声[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9 刘光宏;张承志:审美新疆[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10 马丽蓉;心灵山河的文化散步[N];文艺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锁晓梅;张承志论[D];兰州大学;2007年

2 胡书庆;灵魂的翱翔与折断的文学之翼[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文进;人民:张承志精神世界的指引者[D];西北大学;2009年

2 张婷;论张承志的精神旅程[D];苏州大学;2010年

3 王文兴;论张承志创作的理想主义倾向[D];吉林大学;2006年

4 何宇;浅析张承志作品中的世俗反抗心态[D];河南大学;2013年

5 虎雅斐;张承志的清洁精神[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6 由亚男;张承志散文的思想内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邰源;张承志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8 马晓琳;《心灵史》修订与张承志思想的展开[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9 彭媛;族群文化的混合性:张承志与艾特玛托夫的一个比较[D];南京大学;2014年

10 马得成;张承志的文学语言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历史与心灵的撞击—论张承志的文学创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46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46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d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