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朱绶及其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0 18:28

  本文关键词:朱绶及其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朱绶(1789-1840),字仲环,江苏元和(今苏州)人。道光十一年(1804)举人,后屡试不第,曾佐梁章钜与林则徐幕,其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十三)、《明清江苏文人年表》等。朱绶早年以诗名吴中,后又以词著称于世,著作颇丰,主要有《知止堂诗录》十二卷、《知止堂词录》三卷、《知止堂文集》九卷(含补遗一卷)。本文主要以朱绶及其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梳理朱绶的生平、著述以及交游情况,全面解读朱绶的诗词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探讨朱绶文学创作与嘉道文坛的关系,力求全面客观地评价朱绶在清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绪言部分主要阐述文章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综述以及文章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一章对朱绶的字号、生平与著作进行考述。朱绶的字号情况较为复杂,为避免因字号问题给后来的研究者带来困惑,对其字号情况进行初步考证;生平考分三个阶段概述朱绶一生的际遇;著作考在全面搜集整理朱绶现存文学著作的基础上比较各版本的异同。第二章对朱绶的交游情况进行考述。从朱绶及其友人的作品集入手,主要分为吴中人士与其他友人两个部分,对与朱绶交往密切或对其文学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友人的交游情况进行梳理。第三章以朱绶《知止堂诗录》(十二卷)为研究对象,主要分记事抒怀诗、山水行役诗、咏史怀古诗三个部分对朱绶诗歌内容进行分类研究,并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总结其诗歌的艺术特色。第四章以朱绶《知止堂词录》(三卷)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感怀词、亲友词、题画词、记游词四个部分具体分析其词作内容,并进一步考察其词作的艺术特色。第五章主要考察朱绶的文学创作与嘉道文坛的关系。其诗歌创作上对乾嘉诗风的扬弃,提出了辩证合理的诗学观点;词学创作上对吴中地域词学传统的继承以及对浙、常两派词学思想的融合,形成了颇具个人特色的词学风貌。结语部分对全文内容作出总结,客观地评价朱绶在清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论文附录部分为朱绶年谱,首次较为系统完整地对朱绶生平经历进行编年,力图更清晰地展现朱绶的人生轨迹和文学创作历程。
【关键词】:朱绶 知止堂诗录 知止堂词录 嘉道文坛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2
  • 第一章 朱绶字号、生平与著作考述12-34
  • 第一节 朱绶字号考述12-14
  • 第二节 朱绶生平考述14-18
  • 一、求学游历,才名远扬14-15
  • 二、亲朋凋零,寄情诗词15-17
  • 三、五试不售,只成孝廉17-18
  • 第三节 朱绶著作考述18-34
  • 一、诗词文集合刊本18-21
  • 二、诗词集合刊本21
  • 三、诗集21-30
  • 四、词集30-31
  • 五、文集31-34
  • 第二章 朱绶交游考述34-49
  • 第一节 与吴中人士的交游34-44
  • 第二节 与其他友人的交游44-49
  • 第三章 朱绶诗歌创作论49-64
  • 第一节 朱绶诗歌分类研究49-59
  • 一、记事抒怀诗49-54
  • 二、山水行役诗54-57
  • 三、咏史怀古诗57-59
  • 第二节 朱绶诗歌艺术特色59-64
  • 一、各体兼备,风格多样59-61
  • 二、诗人之诗,一己真情61-64
  • 第四章 朱绶词作论64-81
  • 第一节 朱绶词作分类研究64-73
  • 一、感怀词64-66
  • 二、亲友词66-69
  • 三、题画词69-71
  • 四、记游词71-73
  • 第二节 朱绶词的艺术特色73-81
  • 一、格律谨严,用调广泛73-76
  • 二、取法二窗,含蓄深婉76-78
  • 三、词人之词,真挚感人78-81
  • 第五章 朱绶与嘉道文坛81-91
  • 第一节 朱绶对乾嘉诗风的扬弃81-84
  • 第二节 朱绶与嘉道词坛84-91
  • 一、积极参与吴中词派唱和活动,有意识地继承地域词学传统84-87
  • 二、融合“浙”“常”两派,形成独具一格的词学风貌87-91
  • 结语91-92
  • 参考文献92-97
  • 附录:朱绶年谱97-123
  • 致谢123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海燕;朱绶及其文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朱绶及其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7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7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d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