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颂”文献综合述论
发布时间:2021-01-17 09:34
目前,学界有关《诗经》的研究成果颇丰,可资利用的文献中,不仅传世文献资料极其丰富,而且出土文献也层出不穷。为推动《诗经》研究,可以从一些具体而微观的领域入手。本文选择先秦时期与《诗经》中“颂”有关的传世文献与新出文献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展现“颂”的内涵。简而言之,虽然目前关于“颂”的文献考释研究层出不穷,但诸多观点缺少从出土文献与考古文物角度进行对比研究,在考释方面相对较薄弱。本文旨在对当下所有“颂”本义研究概况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出土文献与考古文物进行多重材料的梳理。一是完成“颂”文献整理工作,二是试图在细致的文献考释工作中,不断广开思路,寻找当下“颂”研究中所未涉及的部分,进一步探究“颂”的最佳内涵。全文分绪论、一、二、三章四部分。绪论部分全面回顾了先秦时期《诗经》“颂”文献研究史,指出“颂”文献研究的方法、意义及尚存在的问题,并对历代“颂”文献研究涉及的内容和范围进行概述。第一章主要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讨论“颂”名义的源起、文化意义以及《颂诗》的性质、创制主体、表演特色及形成此特色的原因。对以往学者提出的“颂为乐器”“颂为上古仪式表演”“颂为宗教祭祀诵辞”“颂为持瓮之舞”“颂为音别”...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颂”文献研究学术史回顾
二、对“颂”名义考释的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传世文献“颂”名义述论
第一节 “颂为乐器论”述评
第二节 “颂为威仪及仪式表演论”述评
第三节 “颂为宗教诵辞、音别”等他说考
第二章 出土文献“颂”名义述论
第一节 浅析上博简《孔子诗论》“颂、坪德也”
第二节 浅析清华简《周公之琴舞》“颂、容”论
第三章 从“颂”到《颂诗》的演变
第一节 “颂”从仪式的等级化走向《颂诗》
第二节 “颂”的社会文化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上博简《孔子诗论》“颂”论及其诗学史意义[J]. 徐正英. 文艺研究. 2017(08)
[2]出土文献与秦文学研究综述[J]. 杨艳君.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6(05)
[3]周代言谏制度与文学发展[J]. 王齐洲.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4]由乐歌到经典:出土文献对《诗经》诠释史的启迪与效用[J]. 张树国. 浙江学刊. 2016(02)
[5]从“舞乐”到“歌乐”——论《诗经》颂诗的演变[J]. 吕华亮.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6]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孔子删《诗》相关问题[J]. 徐正英. 诗经研究丛刊. 2015(01)
[7]从王侯之颂到平民之颂[J]. 项阳. 中国音乐学. 2015(03)
[8]再议“孔子删《诗》”说与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徐正英、刘丽文、马银琴商榷[J]. 谢炳军. 学术界. 2015(06)
[9]第四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 刘雯.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10]由清华简论“颂”即“容”及其文化学意义[J]. 江林昌,孙进.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3(06)
博士论文
[1]《周礼》天子宗庙祭祀研究[D]. 张雁勇.吉林大学 2016
[2]周代“六诗”与中国早期诗歌艺术形态研究[D]. 徐丽鹃.江西师范大学 2014
[3]“诗六义”学术史研究[D]. 李平.华中师范大学 2013
[4]两周乐官的文化职能与文学活动[D]. 付林鹏.东北师范大学 2013
[5]甲骨卜辞与殷商时代的文学和艺术研究[D]. 李振峰.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6]朱熹《诗经》解释学研究[D]. 郝永.浙江大学 2008
[7]先秦典籍引《诗》考论[D]. 曾小梦.陕西师范大学 2008
[8]青铜文化与《诗经》发生学研究[D]. 管恩好.山东师范大学 2007
[9]上古“颂类”文学精神及其体类特征[D]. 段立超.东北师范大学 2007
[10]《诗经·周颂》考论[D]. 李瑾华.首都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研究[D]. 刘潇川.济南大学 2015
[2]甲骨文字考释汇纂(2000-2010)[D]. 李爱民.吉林大学 2015
[3]“声”、“音”、“乐”—先秦文献中的音乐思想考察[D]. 王晓静.南京大学 2013
[4]《诗经·商颂·殷武》综考[D]. 韩建兰.山西大学 2013
[5]《诗经》与祭祀文化研究[D]. 许文文.山东大学 2013
[6]先秦诸子引《诗》研究[D]. 冯晖.山东师范大学 2011
[7]《诗经·商颂》与商、周文化研究[D]. 常玲玲.山东师范大学 2011
[8]《诗经·商颂》创作年代考述[D]. 刘波.首都师范大学 2008
[9]《诗经·鲁颂》研究[D]. 聂双.暨南大学 2007
[10]《诗经》与周代宗教文化研究[D]. 李建军.四川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82618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颂”文献研究学术史回顾
二、对“颂”名义考释的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传世文献“颂”名义述论
第一节 “颂为乐器论”述评
第二节 “颂为威仪及仪式表演论”述评
第三节 “颂为宗教诵辞、音别”等他说考
第二章 出土文献“颂”名义述论
第一节 浅析上博简《孔子诗论》“颂、坪德也”
第二节 浅析清华简《周公之琴舞》“颂、容”论
第三章 从“颂”到《颂诗》的演变
第一节 “颂”从仪式的等级化走向《颂诗》
第二节 “颂”的社会文化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上博简《孔子诗论》“颂”论及其诗学史意义[J]. 徐正英. 文艺研究. 2017(08)
[2]出土文献与秦文学研究综述[J]. 杨艳君.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6(05)
[3]周代言谏制度与文学发展[J]. 王齐洲.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4]由乐歌到经典:出土文献对《诗经》诠释史的启迪与效用[J]. 张树国. 浙江学刊. 2016(02)
[5]从“舞乐”到“歌乐”——论《诗经》颂诗的演变[J]. 吕华亮.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6]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孔子删《诗》相关问题[J]. 徐正英. 诗经研究丛刊. 2015(01)
[7]从王侯之颂到平民之颂[J]. 项阳. 中国音乐学. 2015(03)
[8]再议“孔子删《诗》”说与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徐正英、刘丽文、马银琴商榷[J]. 谢炳军. 学术界. 2015(06)
[9]第四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 刘雯.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10]由清华简论“颂”即“容”及其文化学意义[J]. 江林昌,孙进.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3(06)
博士论文
[1]《周礼》天子宗庙祭祀研究[D]. 张雁勇.吉林大学 2016
[2]周代“六诗”与中国早期诗歌艺术形态研究[D]. 徐丽鹃.江西师范大学 2014
[3]“诗六义”学术史研究[D]. 李平.华中师范大学 2013
[4]两周乐官的文化职能与文学活动[D]. 付林鹏.东北师范大学 2013
[5]甲骨卜辞与殷商时代的文学和艺术研究[D]. 李振峰.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6]朱熹《诗经》解释学研究[D]. 郝永.浙江大学 2008
[7]先秦典籍引《诗》考论[D]. 曾小梦.陕西师范大学 2008
[8]青铜文化与《诗经》发生学研究[D]. 管恩好.山东师范大学 2007
[9]上古“颂类”文学精神及其体类特征[D]. 段立超.东北师范大学 2007
[10]《诗经·周颂》考论[D]. 李瑾华.首都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研究[D]. 刘潇川.济南大学 2015
[2]甲骨文字考释汇纂(2000-2010)[D]. 李爱民.吉林大学 2015
[3]“声”、“音”、“乐”—先秦文献中的音乐思想考察[D]. 王晓静.南京大学 2013
[4]《诗经·商颂·殷武》综考[D]. 韩建兰.山西大学 2013
[5]《诗经》与祭祀文化研究[D]. 许文文.山东大学 2013
[6]先秦诸子引《诗》研究[D]. 冯晖.山东师范大学 2011
[7]《诗经·商颂》与商、周文化研究[D]. 常玲玲.山东师范大学 2011
[8]《诗经·商颂》创作年代考述[D]. 刘波.首都师范大学 2008
[9]《诗经·鲁颂》研究[D]. 聂双.暨南大学 2007
[10]《诗经》与周代宗教文化研究[D]. 李建军.四川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826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82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