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友于·政治阋墻:论萧绎的“曹植情结”
发布时间:2021-05-05 17:26
中古时期的曹家和萧家虽时隔百年却仍有某种意义上的互动——即萧家比附曹家。爬梳现存这类比附文献后发现萧纲和萧绎存在共有"曹植之誉"的矛盾。虽然萧纲获誉时间先于萧绎,但萧纲对此不仅未有自矜,而且在其立为太子后更是将此誉让给了萧绎。面对萧纲让誉,萧绎则表现出了乐于接受的态度。萧氏兄弟面对这项殊荣,表现出了各不相同态度,究其原因当为各自对于自身政治身份的权衡,此外也与萧绎固有的"曹植情结"有关。萧绎"曹植情结"的产生是二人之间诸多合辙的人生经历所决定的,此后这种情结在萧绎的政治、文学和文学观等方面都得到了体现,尤其在政治上,萧绎完成了对曹植的突破从而奠定了其作为历史人物的应有价值。
【文章来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48(04)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曹植之誉”的矛盾及成因
二、让誉与受誉——文学友于下的政治阋墙
三、人生与文学——萧绎“曹植情结”的表现及其影响
(一)念兹在兹的曹植
(二)合辙的人生轨迹——藩王政治与贵胄文学
(三)文章、诗歌的传承与观念的分歧
1. 以为典范的曹植文
2. 浓郁的“拟曹”诗味
3. 三萧对曹植的认可度与各自文学观差异的关系
四、个人价值的凸显——“曹植情节”不足与突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萧绎的文学观[J]. 曹旭.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1)
[2]试论南朝宫体诗中“情”的表现[J]. 王力坚. 中国韵文学刊. 1996(01)
[3]曹丕《典论·论文》创作动机探析[J]. 徐正英.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4)
[4]论萧纲的文学思想[J]. 王运熙,杨明. 文学评论. 1991(02)
本文编号:3170290
【文章来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48(04)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曹植之誉”的矛盾及成因
二、让誉与受誉——文学友于下的政治阋墙
三、人生与文学——萧绎“曹植情结”的表现及其影响
(一)念兹在兹的曹植
(二)合辙的人生轨迹——藩王政治与贵胄文学
(三)文章、诗歌的传承与观念的分歧
1. 以为典范的曹植文
2. 浓郁的“拟曹”诗味
3. 三萧对曹植的认可度与各自文学观差异的关系
四、个人价值的凸显——“曹植情节”不足与突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萧绎的文学观[J]. 曹旭.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1)
[2]试论南朝宫体诗中“情”的表现[J]. 王力坚. 中国韵文学刊. 1996(01)
[3]曹丕《典论·论文》创作动机探析[J]. 徐正英.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4)
[4]论萧纲的文学思想[J]. 王运熙,杨明. 文学评论. 1991(02)
本文编号:3170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170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