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侯方域诗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6 11:48
  侯方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他与冒襄、陈贞慧、方以智并称“明末四公子”,又与汪琬、魏禧并称“清初古文三大家”。他于崇祯十二年主盟复社,批评时政,指画当时,又两次创办雪苑社,切磋探讨诗文技艺,在明末清初之文坛声名显赫,影响深远。前人对侯方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散文和人生经历方面,本文则立足侯方域诗歌,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探讨其诗歌创作的特点,并试图揭示其由明入清的心路历程。本文先将侯方域放在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下,论述其由明入清的心态转变过程。明清易代给侯方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震撼,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由一个积极入世,傲岸不羁的狂儒蜕变成甘居草野,弘扬儒家文化的隐士,但思想观念的转变从来都不是界限分明的,侯方域由明入清的心态是复杂性,矛盾的。思想精神的转变必然会影响诗歌创作风貌,本文接着探究侯方域“以诗补史”的创作精神。“诗史”精神不是侯方域的首创,但却是侯方域诗歌最显著,最重要的创作特点,他的绝大部分诗歌都是在此精神的支配下进行创作的。本文分别从以诗补史的创作渊源、以诗补史的具体表现和以诗补史的情感意蕴三个方面探讨侯方域的”诗史“精神。“以文为诗”也是侯方域诗歌最重要的创作技巧,各...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以诗述怀:侯方域由明入清的心路历程
    第一节 入清前:狂与儒的结合
        一、经世救国
        二、任侠使气
    第二节 入清后:儒与隐的统一
        一、避世隐遁
        二、“隐”的深层解读
    第三节 从立功到立言的思想转变
        一、扭转文坛风气
        二、弘扬儒家礼乐文化
第二章 以诗补史:侯方域诗歌的创作精神
    第一节 以诗补史的创作缘由
        一、宗法杜甫
        二、经世思潮的影响
    第二节 以诗补史的具体表现
        一、寇乱边患的真实描写
        二、指斥权贵的非凡胆量
        三、政治活动的记载
    第三节 以诗补史的情感意蕴
        一、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二、悲悯苍生,关注民瘼
        三、寄赠悼亡,挚友情深
第三章 以文为诗:侯方域诗歌的创作技巧
    第一节 侯方域以赋为诗的表现
        一、铺陈叙述,体物写志
        二、篇幅较长,内容广泛
        三、典故纷繁,暗含讽喻
    第二节 侯方域以文为诗的表现
        一、情节性与故事性
        二、散文化的语言与长于议论
        三、“以诗立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清易代士人的生命体悟——由侯方域《壮悔堂文集》说起[J]. 明月熙.  长江论坛. 2016(04)
[2]论侯方域入清后的诗歌创作[J]. 臧守刚.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06)
[3]从《四忆堂诗集》看侯方域“以诗存史”的创作追求[J]. 明月熙.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4]从政治遗民到文化遗民——侯方域参加清廷乡试原因新论[J]. 扈耕田.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5]论侯方域对杜甫诗歌精神的继承[J]. 袁春艳.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1(11)
[6]论方文的遗民情结与诗风[J]. 胡金望.  东南学术. 2008(05)
[7]侯方域的“悔”与“忆”[J]. 袁春艳.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
[8]侯方域的早期人格精神[J]. 黄玉琰.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9]略论侯方域的文学历程[J]. 王树林.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2(01)
[10]论清初散文大家侯方域[J]. 邹自振.  中州学刊. 2000(06)

博士论文
[1]明末清初的文学嬗变[D]. 吴琼.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陈子龙诗文创作与文学思想[D]. 李新.南开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侯方域诗歌艺术研究[D]. 符玉兰.青海师范大学 2015
[2]明末清初时局下的侯方域研究[D]. 刘春先.广西师范大学 2012
[3]清初遗民叙事诗研究[D]. 洪茂宁.浙江师范大学 2012
[4]侯方域研究[D]. 刘海侠.四川师范大学 2008
[5]侯方域诗文研究[D]. 朱寅.南京师范大学 2004
[6]侯方域诗文研究[D]. 黄玉琰.西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71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171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5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