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语言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3 17:21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关于其语言艺术的讨论历来是传统文论关注的焦点,古典诗学研究一直带有“拈花一笑”、“妙不可言”的意味,其朦胧开放性阐释方式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本的可解读性。进入现代以来,随着文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对文学的阐释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如何选择一个合理的阐释框架成为唐诗语言艺术研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本研究以唐代诗歌文本为基础,力求系统地对唐诗语言艺术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把握唐诗语言与艺术生成之间的关系,构建唐诗语言艺术研究的基本框架,分析唐诗语言的整体特点与风格特征,进一步深化唐诗艺术的理解,丰富和拓展唐诗的研究视野和领域,并为现代新诗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基于此,本文的研究视角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从诗歌语言的基本质素出发,围绕声律、词法、句法、章法等四个方面,考察诗人如何建构一个文本,在建构过程中,何以选择某种语言策略、表达技巧与部署安排。二是在分析唐诗语言的各个质素过程中,梳理相关的批评理论,这是唐代诗人创作的基本场域与环境,决定了诗歌的基本语言形式框架,直接影响诗歌的语言风格。三整体把握唐代诗歌语言艺术风格特征与成就,考察诗歌创作的产生路径,总结其利弊得失...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3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考虑
第二节 研究现状简述
一、关于唐诗语言的研究
二、唐代单个诗人的诗歌语言艺术研究
三、某种诗歌语言艺术手段及其功能的研究
四、唐诗艺术综合研究中涉及语言艺术方面的研究
五、诗歌语言艺术的综合研究
第三节 唐诗语言艺术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语言、文学语言艺术与诗歌语言艺术
二、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研究的主要维度
三、美的审视:唐诗语言艺术研究的逻辑起点
第一章 唐诗的声律
第一节 唐代诗歌声律理论
一、唐前的诗歌声律理论
二、初唐奠定了近体诗声律的基本范式
三、近体诗声律理论的深化与新变
四、唐代诗人对待诗歌声律的态度
第二节 唐代近体诗声律的艺术功能
一、形式的意义
二、秩序的力量
三、情感的增殖
第三节 唐代近体诗的用韵选择
一、唐代用韵与韵书
二、唐代近体诗用韵的选择
三、唐代近体诗用韵选择的主题偏好
四、唐代近体诗韵脚的固化
第二章 唐诗的词法
第一节 唐代诗歌词法理论
第二节 唐诗语词的构造
一、意合与诗歌构词
二、唐诗的四种构词手法
第三节 唐诗语词的选择
一、唐诗语词选择的特点
二、唐诗语词选择角度的变化
第四节 类书与唐诗语汇的经典化
一、唐代类书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类书与唐诗语汇的选择
三、类书与唐诗语汇的经典化
第五节 唐诗的用典
一、典故与用典
二、唐人对于诗歌用典的态度
三、唐代诗歌用典的艺术取向
第三章 唐代的句法
第一节 句法的概念和唐代的诗歌句法理论
一、句法概念及诗歌句法研究的学科守界
二、唐代诗歌句法理论
第二节 对仗是唐诗句法艺术呈现的核心载体
一、对仗的演进及唐诗对仗的特点
二、唐诗对仗句法的范式演变与审美取向
第三节 句法变异与唐诗的艺术呈现
一、语序错综
二、成分阙略
第四章 唐诗的章法
第一节 唐代的诗歌章法理论
一、开头
二、布局
三、结尾
第二节 唐诗章法组织的内在机理
一、初唐的惯例
二、以气运诗:关于盛唐经典的形成
三、以意导思:走向宋诗的章法
第三节 “起承转合”的唐代溯源
一、“起承转合”论
二、“起承转合”源于唐代的诗歌理论
三、“起承转合”与唐代律诗创作
第四节 唐代五言律诗意义结构的演进
一、龙朔体
二、神龙体
三、开天体
四、大历体
第五节 “血脉”——关于唐诗章法的理论总结
一、王叡的“血脉”说
二、“血脉”是唐诗章法理论的总结
第五章 唐诗的语言风格
第一节 诗歌语言风格与唐代诗歌语言风格理论
一、诗歌语言风格
二、唐代诗歌语言风格理论
第二节 语近情遥:唐诗语言的风格特质
一、语言表述自然天成
二、情感呈现含蓄隽永
第三节 唐代禅学与诗歌语言风格
一、“无相为体”与唐代诗歌语言的“无迹可求”
二、“即心即佛”与唐代诗歌语言的“唯在妙悟”
第六章 唐代的诗歌语言批评
第一节 初唐诗学语言意识的自觉
一、语言视域的诗体阐释
二、诗歌语言规律的总结
三、基于语言的诗歌发展史构建
第二节 唐代诗歌语言批评观念的变迁
一、“直置为本”与“立言见志”
二、“兴象”与“作用”
三、“片言可以明百意”与“不着一字”
第七章 才与法:关于唐诗语言的辩证思考
第一节 才与法:诗歌语言的两极
一、“才”与“法”
二、“才”“法”之争——关于李杜优劣论
第二节 敛才于法:唐诗的语言哲学
一、“工生于才”:唐人对于才学的推崇
二、“良工用心”:关于唐诗语言的锤炼
三、“敛才于法”:唐诗语言的内在法式
第八章 当“形式”成为“主义” ——关于唐诗语言发展的一种思考
第一节 形式与诗歌形式美学
一、诗歌语言形式
二、诗歌形式美学
第二节 唐代诗歌形式的实践
一、初唐诗歌的形式规范
二、盛唐诗歌的形式美学
三、杜甫既是诗歌形式美学的巅峰,也是诗歌形式主义的滥觞
四、中唐诗歌形式的挣扎
五、晚唐诗歌形式的陷阱
第九章 唐诗语言艺术的现代启示
第一节 形式问题依然是诗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二节 充分发掘和尊重汉语的诗性
第三节 意象是诗歌语言组织的中心
结语 从哪里来,向何处去:诗歌终究是语言的艺术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唐诗语言艺术的现代启示[J]. 傅根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2]严羽“妙悟”说的双重意蕴[J]. 王海龙. 文艺评论. 2017(02)
[3]论形式美的构成规律[J]. 祁志祥. 广东社会科学. 2015(04)
[4]“起承转合”之说的源流[J]. 张晓伟. 文艺理论研究. 2015(04)
[5]杜甫五律的“独造”和“胜场”[J]. 葛晓音. 文学遗产. 2015(04)
[6]古代诗学概念“句法”论[J]. 傅根生.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3)
[7]中国古典诗歌平仄律的形成与嬗变[J]. 李飞跃.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3)
[8]古代文论范畴“脉”之衍生模式探析[J]. 熊湘.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6)
[9]神龙之贬与沈宋诗风流变[J]. 聂永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6)
[10]李杜优劣论争与才学、才法论[J]. 赵树功. 文学遗产. 2014(06)
博士论文
[1]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研究[D]. 张兰芳.东南大学 2015
[2]唐五代诗格理论研究[D]. 杨星丽.南京大学 2013
[3]中古文学观念的演生[D]. 张甲子.东北师范大学 2013
[4]唐诗四论[D]. 谭显宗.清华大学 2012
[5]中古五言诗形式美学研究[D]. 李鹏飞.浙江大学 2012
[6]隋唐五代诗话研究[D]. 肖砚凌.四川师范大学 2012
[7]宇文所安唐诗研究及其诗学思想的建构[D]. 高超.天津师范大学 2012
[8]语言意识与语言批评的演变[D]. 王丹.华中师范大学 2012
[9]袁宏道诗歌语言结构研究[D]. 梁静.复旦大学 2009
[10]语言底蕴的哲学追索[D]. 于全有.吉林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晚唐五代诗格探究[D]. 王晶.上海师范大学 2014
[2]孟浩然诗歌用典研究[D]. 王弯弯.湖南大学 2014
[3]柳宗元诗歌用典研究[D]. 胡玲.湖南大学 2014
[4]李白诗歌道教语言文化研究[D]. 贺志伟.四川师范大学 2014
[5]从句法看南朝五言诗对唐诗的影响[D]. 张怡.浙江工业大学 2012
[6]典故的诗学研究[D]. 李军.四川师范大学 2012
[7]唐诗模糊修辞研究[D]. 王诗媛.湖南科技大学 2012
[8]唐诗空白结构的修辞研究[D]. 朱雯雯.复旦大学 2011
[9]李白诗歌用典研究[D]. 王腾飞.暨南大学 2010
[10]试论唐代文论生命化批评的人文意蕴[D]. 刘伟.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84416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3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考虑
第二节 研究现状简述
一、关于唐诗语言的研究
二、唐代单个诗人的诗歌语言艺术研究
三、某种诗歌语言艺术手段及其功能的研究
四、唐诗艺术综合研究中涉及语言艺术方面的研究
五、诗歌语言艺术的综合研究
第三节 唐诗语言艺术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语言、文学语言艺术与诗歌语言艺术
二、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研究的主要维度
三、美的审视:唐诗语言艺术研究的逻辑起点
第一章 唐诗的声律
第一节 唐代诗歌声律理论
一、唐前的诗歌声律理论
二、初唐奠定了近体诗声律的基本范式
三、近体诗声律理论的深化与新变
四、唐代诗人对待诗歌声律的态度
第二节 唐代近体诗声律的艺术功能
一、形式的意义
二、秩序的力量
三、情感的增殖
第三节 唐代近体诗的用韵选择
一、唐代用韵与韵书
二、唐代近体诗用韵的选择
三、唐代近体诗用韵选择的主题偏好
四、唐代近体诗韵脚的固化
第二章 唐诗的词法
第一节 唐代诗歌词法理论
第二节 唐诗语词的构造
一、意合与诗歌构词
二、唐诗的四种构词手法
第三节 唐诗语词的选择
一、唐诗语词选择的特点
二、唐诗语词选择角度的变化
第四节 类书与唐诗语汇的经典化
一、唐代类书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类书与唐诗语汇的选择
三、类书与唐诗语汇的经典化
第五节 唐诗的用典
一、典故与用典
二、唐人对于诗歌用典的态度
三、唐代诗歌用典的艺术取向
第三章 唐代的句法
第一节 句法的概念和唐代的诗歌句法理论
一、句法概念及诗歌句法研究的学科守界
二、唐代诗歌句法理论
第二节 对仗是唐诗句法艺术呈现的核心载体
一、对仗的演进及唐诗对仗的特点
二、唐诗对仗句法的范式演变与审美取向
第三节 句法变异与唐诗的艺术呈现
一、语序错综
二、成分阙略
第四章 唐诗的章法
第一节 唐代的诗歌章法理论
一、开头
二、布局
三、结尾
第二节 唐诗章法组织的内在机理
一、初唐的惯例
二、以气运诗:关于盛唐经典的形成
三、以意导思:走向宋诗的章法
第三节 “起承转合”的唐代溯源
一、“起承转合”论
二、“起承转合”源于唐代的诗歌理论
三、“起承转合”与唐代律诗创作
第四节 唐代五言律诗意义结构的演进
一、龙朔体
二、神龙体
三、开天体
四、大历体
第五节 “血脉”——关于唐诗章法的理论总结
一、王叡的“血脉”说
二、“血脉”是唐诗章法理论的总结
第五章 唐诗的语言风格
第一节 诗歌语言风格与唐代诗歌语言风格理论
一、诗歌语言风格
二、唐代诗歌语言风格理论
第二节 语近情遥:唐诗语言的风格特质
一、语言表述自然天成
二、情感呈现含蓄隽永
第三节 唐代禅学与诗歌语言风格
一、“无相为体”与唐代诗歌语言的“无迹可求”
二、“即心即佛”与唐代诗歌语言的“唯在妙悟”
第六章 唐代的诗歌语言批评
第一节 初唐诗学语言意识的自觉
一、语言视域的诗体阐释
二、诗歌语言规律的总结
三、基于语言的诗歌发展史构建
第二节 唐代诗歌语言批评观念的变迁
一、“直置为本”与“立言见志”
二、“兴象”与“作用”
三、“片言可以明百意”与“不着一字”
第七章 才与法:关于唐诗语言的辩证思考
第一节 才与法:诗歌语言的两极
一、“才”与“法”
二、“才”“法”之争——关于李杜优劣论
第二节 敛才于法:唐诗的语言哲学
一、“工生于才”:唐人对于才学的推崇
二、“良工用心”:关于唐诗语言的锤炼
三、“敛才于法”:唐诗语言的内在法式
第八章 当“形式”成为“主义” ——关于唐诗语言发展的一种思考
第一节 形式与诗歌形式美学
一、诗歌语言形式
二、诗歌形式美学
第二节 唐代诗歌形式的实践
一、初唐诗歌的形式规范
二、盛唐诗歌的形式美学
三、杜甫既是诗歌形式美学的巅峰,也是诗歌形式主义的滥觞
四、中唐诗歌形式的挣扎
五、晚唐诗歌形式的陷阱
第九章 唐诗语言艺术的现代启示
第一节 形式问题依然是诗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二节 充分发掘和尊重汉语的诗性
第三节 意象是诗歌语言组织的中心
结语 从哪里来,向何处去:诗歌终究是语言的艺术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唐诗语言艺术的现代启示[J]. 傅根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2]严羽“妙悟”说的双重意蕴[J]. 王海龙. 文艺评论. 2017(02)
[3]论形式美的构成规律[J]. 祁志祥. 广东社会科学. 2015(04)
[4]“起承转合”之说的源流[J]. 张晓伟. 文艺理论研究. 2015(04)
[5]杜甫五律的“独造”和“胜场”[J]. 葛晓音. 文学遗产. 2015(04)
[6]古代诗学概念“句法”论[J]. 傅根生.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3)
[7]中国古典诗歌平仄律的形成与嬗变[J]. 李飞跃.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3)
[8]古代文论范畴“脉”之衍生模式探析[J]. 熊湘.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6)
[9]神龙之贬与沈宋诗风流变[J]. 聂永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6)
[10]李杜优劣论争与才学、才法论[J]. 赵树功. 文学遗产. 2014(06)
博士论文
[1]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研究[D]. 张兰芳.东南大学 2015
[2]唐五代诗格理论研究[D]. 杨星丽.南京大学 2013
[3]中古文学观念的演生[D]. 张甲子.东北师范大学 2013
[4]唐诗四论[D]. 谭显宗.清华大学 2012
[5]中古五言诗形式美学研究[D]. 李鹏飞.浙江大学 2012
[6]隋唐五代诗话研究[D]. 肖砚凌.四川师范大学 2012
[7]宇文所安唐诗研究及其诗学思想的建构[D]. 高超.天津师范大学 2012
[8]语言意识与语言批评的演变[D]. 王丹.华中师范大学 2012
[9]袁宏道诗歌语言结构研究[D]. 梁静.复旦大学 2009
[10]语言底蕴的哲学追索[D]. 于全有.吉林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晚唐五代诗格探究[D]. 王晶.上海师范大学 2014
[2]孟浩然诗歌用典研究[D]. 王弯弯.湖南大学 2014
[3]柳宗元诗歌用典研究[D]. 胡玲.湖南大学 2014
[4]李白诗歌道教语言文化研究[D]. 贺志伟.四川师范大学 2014
[5]从句法看南朝五言诗对唐诗的影响[D]. 张怡.浙江工业大学 2012
[6]典故的诗学研究[D]. 李军.四川师范大学 2012
[7]唐诗模糊修辞研究[D]. 王诗媛.湖南科技大学 2012
[8]唐诗空白结构的修辞研究[D]. 朱雯雯.复旦大学 2011
[9]李白诗歌用典研究[D]. 王腾飞.暨南大学 2010
[10]试论唐代文论生命化批评的人文意蕴[D]. 刘伟.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84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184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