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抱朴子》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4 01:15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其思想博杂,兼该儒道,著述丰赡,于建武(公元317年)中写定《抱朴子》。本书分内外两篇,其《外篇》驳难通释,主要关注社会政治思想、个人修养、文学理论,《内篇》则言黄白之事,述其以金丹为核心的修仙体系。该书自东晋以来流布于世,对我国思想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持续的影响,故对系统地研究葛洪《抱朴子》的接受状况是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一个十分有价值的子课题。东晋南北朝是我国道教迅猛发展的时期,此一时期对《抱朴子》的接受体现出明显的道教化倾向。《抱朴子内篇》大行于世,史家对葛洪生平事迹加以关注的同时对其金丹思想也多有评述,道教学者亦积极汲取其思想以发展和改革道教,佛教徒则往往以金丹为标的加以责难。而随着金丹思想的广泛接受,金丹这一意象也开始进入诗文创作之中。与此同时,《外篇》文论及其关于葛洪生平的记载也受到世人关注。隋唐时期文化兴盛,也是《抱朴子》接受的兴盛时期。此一时期金丹道鼎盛一时,葛洪之道教徒形象遂广为人知,《内篇》金丹思想被继承和发展,类书、道经、诗文中时人对葛洪金丹思想的接受处处可见。正史《晋书》专为葛洪作传,肯定了葛洪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魏徵《群书治要》专录《抱朴子外篇...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6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范围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综述
第一章 葛洪及《抱朴子》其书
第一节 葛洪其人
一 葛洪的生活背景
二 生平、师承与交游
三 个人著作
第二节 《抱朴子》的思想内容
一 《抱朴子》的创作动机
二 《内篇》与《外篇》的关系
三 《抱朴子》的道教思想
四 《抱朴子》的政治与社会思想
五 《抱朴子》的个人修养思想
六 《抱朴子》的文论
第二章 东晋南北朝时期《抱朴子》接受的道教化倾向
第一节 东晋南北朝《抱朴子》接受概述
第二节 范晔等以史家视野对《抱朴子》的接受
一 袁宏、何法盛、马枢对葛洪生平的追述
二 裴松之对《抱朴子》的评述
三 范晔《后汉书》对《抱朴子》的吸收
第三节 寇谦之、陆修静对《抱朴子》思想的借鉴
一 寇谦之对《抱朴子》清理道教思想的接受
二 陆修静对《抱朴子》援儒入道思想的借鉴
第四节 陶弘景对《抱朴子内篇》的汲取与改造
一 与葛洪的思想渊源
二 对葛洪《抱朴子》金丹思想及整肃道教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第五节 佛教信仰者对《抱朴子》的诘难与继承
一 刘勰、甄鸾、道安对《抱朴子内篇》的诘难
二 刘勰、萧绎、颜之推对《抱朴子》的继承与辨析
第三章 隋唐时期《抱朴子》接受的兴盛
第一节 隋唐时期《抱朴子》接受概述
第二节 隋唐类书对《抱朴子》的辑录
一 隋唐四大类书对《抱朴子》的辑录
二 隋唐四大类书辑录《抱朴子》的特点
第三节 唐代史家对《抱朴子》的引述与评析
一 唐代史家对《抱朴子》的广泛引述
二 《晋书·葛洪传》对《抱朴子》内外篇的融合与去取
三 刘知几《史通》对《抱朴子》的评析
第四节 魏徵、马总对《抱朴子》的节录
一 魏徵《群书治要》对《抱朴子外篇》的选择性接受
二 马总《意林》对《抱朴子》均衡有序的接受
第五节 隋唐时期《抱朴子内篇》金丹思想的接受
一 隋唐道教对《内篇》金丹思想的发展与批判
二 隋唐儒家、佛教对《内篇》金丹思想的批判
三 隋唐文学作品对《内篇》金丹思想的普遍认可
第四章 宋元时期《抱朴子》接受的沉寂
第一节 宋元时期《抱朴子》接受概述
第二节 宋代类书对《抱朴子》的辑录与化用
一 五部类书对《抱朴子》的不均衡接受
二 五部类书所反映的宋代《抱朴子》接受概貌
三 五部类书对《抱朴子》接受的促进
第三节 《太上感应篇》对《抱朴子内篇》的承袭与转化
一 《太上感应篇》对《抱朴子内篇》的承袭与转化
二 对《抱朴子内篇》转化接受产生的原因
三 对《抱朴子内篇》转化接受产生的效果
第四节 荣六郎家刻本《抱朴子内篇》
一 荣六郎家刻本《抱朴子内篇》的版本源流
二 荣六郎家刻本《抱朴子内篇》的价值
第五节 宋元时期《抱朴子内篇》金丹思想的接受
一 宋元道教对《内篇》金丹思想的继承与背离
二 来自儒生的批判
三 宋元画作、诗文对《内篇》金丹思想的忽视
结语
附录一 葛洪形象接受述略
附录二 《抱朴子》版本调查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敦煌本《抱朴子残卷》的传世经纬[J]. 王卡. 敦煌学辑刊. 2013(03)
[2]晋唐以来葛洪研究史述略[J]. 丁宏武.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3(02)
[3]知识分类对天人秩序的映照——以类书《北堂书钞》为例[J]. 桂罗敏. 图书情报知识. 2013(02)
[4]浅谈《艺文类聚》的编辑方法与意义[J]. 严程.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2(03)
[5]从《颜氏家训》看颜之推对释迦文化的吸收[J]. 胡栩鸿.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12)
[6]论《黄帝九鼎神丹经诀》[J]. 韩吉绍. 宗教学研究. 2009(03)
[7]略论臧荣绪《晋书》的史料价值[J]. 张景龙.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8]论陆修静及其《三洞经书目录》[J]. 胡遂生,付鹏.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8(06)
[9]唐代三部类书对唐诗的影响[J]. 张振谦. 中华文化论坛. 2008(01)
[10]《抱朴子外篇》在历史上的影响[J]. 武锋.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01)
博士论文
[1]《抱朴子》文学思想研究[D]. 张文亭.南开大学 2013
[2]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 范江涛.南开大学 2010
[3]葛洪《抱朴子外篇》研究[D]. 武锋.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葛洪及《抱朴子外篇》考论[D]. 丁宏武.西北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抱朴子·内篇》养生思想研究[D]. 朴载荣.青岛大学 2013
[2]葛洪《抱朴子外篇》文学研究[D]. 曹艳.河南大学 2013
[3]葛洪自然哲学思想研究[D]. 刘诗阳.湘潭大学 2013
[4]通往仙境之路[D]. 杨芳芳.杭州师范大学 2013
[5]《抱朴子》疑问句研究[D]. 丁可.扬州大学 2012
[6]《抱朴子·内篇》仙道文学研究[D]. 马维明.广西师范大学 2012
[7]《文心雕龙》与《抱朴子外篇》文学思想相关性研究[D]. 李侠.中央民族大学 2012
[8]《抱朴子外篇》复音词新词新义研究[D]. 李井卉.山东大学 2011
[9]葛洪政治思想研究[D]. 韩绍深.兰州大学 2011
[10]论《抱朴子内篇》与嵇康之关系[D]. 李金阳.郑州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84987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6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范围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综述
第一章 葛洪及《抱朴子》其书
第一节 葛洪其人
一 葛洪的生活背景
二 生平、师承与交游
三 个人著作
第二节 《抱朴子》的思想内容
一 《抱朴子》的创作动机
二 《内篇》与《外篇》的关系
三 《抱朴子》的道教思想
四 《抱朴子》的政治与社会思想
五 《抱朴子》的个人修养思想
六 《抱朴子》的文论
第二章 东晋南北朝时期《抱朴子》接受的道教化倾向
第一节 东晋南北朝《抱朴子》接受概述
第二节 范晔等以史家视野对《抱朴子》的接受
一 袁宏、何法盛、马枢对葛洪生平的追述
二 裴松之对《抱朴子》的评述
三 范晔《后汉书》对《抱朴子》的吸收
第三节 寇谦之、陆修静对《抱朴子》思想的借鉴
一 寇谦之对《抱朴子》清理道教思想的接受
二 陆修静对《抱朴子》援儒入道思想的借鉴
第四节 陶弘景对《抱朴子内篇》的汲取与改造
一 与葛洪的思想渊源
二 对葛洪《抱朴子》金丹思想及整肃道教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第五节 佛教信仰者对《抱朴子》的诘难与继承
一 刘勰、甄鸾、道安对《抱朴子内篇》的诘难
二 刘勰、萧绎、颜之推对《抱朴子》的继承与辨析
第三章 隋唐时期《抱朴子》接受的兴盛
第一节 隋唐时期《抱朴子》接受概述
第二节 隋唐类书对《抱朴子》的辑录
一 隋唐四大类书对《抱朴子》的辑录
二 隋唐四大类书辑录《抱朴子》的特点
第三节 唐代史家对《抱朴子》的引述与评析
一 唐代史家对《抱朴子》的广泛引述
二 《晋书·葛洪传》对《抱朴子》内外篇的融合与去取
三 刘知几《史通》对《抱朴子》的评析
第四节 魏徵、马总对《抱朴子》的节录
一 魏徵《群书治要》对《抱朴子外篇》的选择性接受
二 马总《意林》对《抱朴子》均衡有序的接受
第五节 隋唐时期《抱朴子内篇》金丹思想的接受
一 隋唐道教对《内篇》金丹思想的发展与批判
二 隋唐儒家、佛教对《内篇》金丹思想的批判
三 隋唐文学作品对《内篇》金丹思想的普遍认可
第四章 宋元时期《抱朴子》接受的沉寂
第一节 宋元时期《抱朴子》接受概述
第二节 宋代类书对《抱朴子》的辑录与化用
一 五部类书对《抱朴子》的不均衡接受
二 五部类书所反映的宋代《抱朴子》接受概貌
三 五部类书对《抱朴子》接受的促进
第三节 《太上感应篇》对《抱朴子内篇》的承袭与转化
一 《太上感应篇》对《抱朴子内篇》的承袭与转化
二 对《抱朴子内篇》转化接受产生的原因
三 对《抱朴子内篇》转化接受产生的效果
第四节 荣六郎家刻本《抱朴子内篇》
一 荣六郎家刻本《抱朴子内篇》的版本源流
二 荣六郎家刻本《抱朴子内篇》的价值
第五节 宋元时期《抱朴子内篇》金丹思想的接受
一 宋元道教对《内篇》金丹思想的继承与背离
二 来自儒生的批判
三 宋元画作、诗文对《内篇》金丹思想的忽视
结语
附录一 葛洪形象接受述略
附录二 《抱朴子》版本调查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敦煌本《抱朴子残卷》的传世经纬[J]. 王卡. 敦煌学辑刊. 2013(03)
[2]晋唐以来葛洪研究史述略[J]. 丁宏武.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3(02)
[3]知识分类对天人秩序的映照——以类书《北堂书钞》为例[J]. 桂罗敏. 图书情报知识. 2013(02)
[4]浅谈《艺文类聚》的编辑方法与意义[J]. 严程.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2(03)
[5]从《颜氏家训》看颜之推对释迦文化的吸收[J]. 胡栩鸿.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12)
[6]论《黄帝九鼎神丹经诀》[J]. 韩吉绍. 宗教学研究. 2009(03)
[7]略论臧荣绪《晋书》的史料价值[J]. 张景龙.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8]论陆修静及其《三洞经书目录》[J]. 胡遂生,付鹏.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8(06)
[9]唐代三部类书对唐诗的影响[J]. 张振谦. 中华文化论坛. 2008(01)
[10]《抱朴子外篇》在历史上的影响[J]. 武锋.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01)
博士论文
[1]《抱朴子》文学思想研究[D]. 张文亭.南开大学 2013
[2]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 范江涛.南开大学 2010
[3]葛洪《抱朴子外篇》研究[D]. 武锋.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葛洪及《抱朴子外篇》考论[D]. 丁宏武.西北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抱朴子·内篇》养生思想研究[D]. 朴载荣.青岛大学 2013
[2]葛洪《抱朴子外篇》文学研究[D]. 曹艳.河南大学 2013
[3]葛洪自然哲学思想研究[D]. 刘诗阳.湘潭大学 2013
[4]通往仙境之路[D]. 杨芳芳.杭州师范大学 2013
[5]《抱朴子》疑问句研究[D]. 丁可.扬州大学 2012
[6]《抱朴子·内篇》仙道文学研究[D]. 马维明.广西师范大学 2012
[7]《文心雕龙》与《抱朴子外篇》文学思想相关性研究[D]. 李侠.中央民族大学 2012
[8]《抱朴子外篇》复音词新词新义研究[D]. 李井卉.山东大学 2011
[9]葛洪政治思想研究[D]. 韩绍深.兰州大学 2011
[10]论《抱朴子内篇》与嵇康之关系[D]. 李金阳.郑州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84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184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