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拉祜族“牡帕密帕”叙事的模式性与新生性 ——对云南省澜沧县老达保寨四位演述人的调查和思考

发布时间:2021-06-19 14:41
  “牡帕密帕”叙事既有文本叙事,也有演述者叙事。李扎戈、李扎倮、李扎莫、李娜努是老达保寨同一家族的“牡帕密帕”演述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下受到外界关注,他们仍演述着“牡帕密帕”的口头文本,同时,澜沧拉祜族地区还流传着多种“牡帕密帕”文本。不同文本、不同演述个体在比较中呈现出“牡帕密帕”叙事的模式性与新生性。首先,“牡帕密帕”的不同叙事文本源于同地区史诗歌手的演述,相似的演述内容造成三个叙事主题和高度结构化的叙事时空、顺序、母题、程式,但由于表演语境中不可知的因素和社会文化语境对“牡帕密帕”的束缚,“牡帕密帕”演述的时间长度与演述者与观众互动的程度有关,文本组成、内容、意义具有时代性,这些成为“牡帕密帕”叙事新生性的组成部分。其次,家族传承和非遗视角下的传承方式让多元个体演述的“牡帕密帕”内容和文本都按照创造、战争、迁徙三大主题来进行,但不同个体仍在“牡帕密帕”演述的相似性中书写着内心的自由,在演述风格、肢体行为和语言翻译的观察中,可看到多元个体所演述的“牡帕密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最后,特定演述个体李扎莫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身份下诠释“牡帕密帕”固定的母题叙事,使得其演述的“牡帕...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关键词阐释
    (四)研究方法和田野调查情况
一、多元文本比较中的模式性与新生性
    (一)三类文本比较中的模式性
    (二)文本比较中的新生性
    (三)小结
二、多元个体比较中的模式性与新生性
    (一)个体比较中的模式性
    (二)个体比较中的新生性
三、特定个体叙事中的模式性与新生性
    (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李扎莫
    (二)作为基督教信仰者的李扎莫
    (三)小结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现代多重语境下的怒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怒族民歌“哦得得”及民族舞“达比亚”为例[J]. 周园.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2]边界与身份:对一位老挝磨丁村民个人生活史的人类学研究[J]. 朱凌飞,段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3]拉祜族芦笙舞传承与传播的当代实践调查——以普洱市澜沧县老达保寨为个案[J]. 王珏,孔秀丽.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4]在“生活”与“舞台”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澜沧县老达保寨拉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例[J]. 石莲凤.  知识文库. 2016(11)
[5]老达保村:幸福生活唱出来[J]. 王利平.  致富天地. 2016(03)
[6]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传承的意识与无意识[J]. 谭莉莉.  文山学院学报. 2015(05)
[7]“文本的民族志”——劳里·航柯的“史诗研究”[J]. 王杰文.  文化遗产. 2015(04)
[8]快乐拉祜唱响地方:酒井老达保[J]. 李春妹.  民族音乐. 2015(03)
[9]拉祜族口传神话与仪式文本中古地名的文化隐喻[J]. 王磊裔,刘朦.  民间文化论坛. 2015(03)
[10]非遗时代民俗学的实践回归[J]. 户晓辉.  民俗研究. 2015(01)

硕士论文
[1]拉祜族厄莎信仰研究[D]. 张玥.云南大学 2015
[2]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传承方式的研究[D]. 张涵.云南艺术学院 2013
[3]被改变的艺术和人[D]. 陈俊波.云南大学 2013
[4]在口头与书面之间:双重文化维度中的《格萨尔》史诗演述人[D]. 李永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本文编号:3238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238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8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