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新世纪在场主义散文论略

发布时间:2022-01-04 15:08
  新世纪以来,散文承续上世纪末的发展态势,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写作者们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努力拓展散文的话语空间。与此同时,学界也对散文理论展开更深入的研究探讨,以求散文健康有序的发展。而标举“在场精神”的“在场主义散文”,即于此氛围中应时而生。其以自觉的理论建构与创作实践对散文写作进行不懈的探索。本论文采用文学文化研究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从散文流变史的角度对在场主义散文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把握,分析其诞生的社会文化场域背景,剖析其作品的精神守望价值,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究其对当下散文写作的意义。本篇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介绍在场主义散文的诞生情况,并详细梳理其研究现状,概括本文的创新点和主要内容。第一章探明在场主义散文主张的“在场”写作的精神特质,并对在场主义散文概念进行界定:即新世纪以来创作的、具有“在场精神”的散文文本都属于新世纪在场主义散文的范畴。后面三章的论述均以此界定为依据。第二章以知识社会学为切入点,从社会思潮、传播媒介、散文创作环境等方面探讨在场主义散文的发生发展的深层社会文化背景,并剖析在场主义散文提出的“散文性”研究范式的利... 

【文章来源】:深圳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在场主义散文的内涵界定
    第一节 何为“在场”
    第二节 如何“在场”
第二章 在场主义散文的发生发展
    第一节 命名:说出即是照亮
    第二节 重建:散文范式的“破”与“立”
第三章 在场主义散文的精神向度
    第一节 回望:书写记忆,抵抗遗忘
    第二节 直面:以真为旗,不惧审丑
    第三节 发声:承担道义,省察人性
第四章 在场主义散文的文体特征
    第一节 散文结构的探索
    第二节 文本的修辞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在场主义散文奖”获奖作品
附录2:“在场主义散文”大事记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打开缺口 寻找新天地——在场主义对散文观念的革命[J]. 陈艳玲.  文艺评论. 2015(07)
[2]“在场主义”散文的意义与局限[J]. 徐鲲.  写作(上旬刊). 2014(11)
[3]在场主义散文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和影响[J]. 叶从容.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7)
[4]新世纪散文研究范式之建立[J]. 陈鹭.  南方文坛. 2013(02)
[5]文化人性:散文的变革及可能[J]. 范培松.  当代作家评论. 2012(02)
[6]试论在场主义散文的创作特征[J]. 李一媛.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08)
[7]当代散文:流派宣言和学理建构[J]. 孙绍振.  文艺争鸣. 2011(03)
[8]在混乱中重建散文价值尺度——回答陈剑晖的批评[J]. 周伦佑,杜光霞.  文艺争鸣. 2010(07)
[9]理论的高调与创作的缺失[J]. 门红丽.  艺术广角. 2010(02)
[10]“在场”如何“主义”?[J]. 周维东.  艺术广角. 2010(02)

博士论文
[1]知识分子精神生态与散文文体流变(1976-2010)[D]. 周红莉.苏州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在场散文现象论[D]. 郭钟霞.山西师范大学 2016
[2]中国现代散文结构论[D]. 胡永喜.山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68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568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9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