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故事新编》的世俗化叙事
发布时间:2022-01-05 21:07
“世俗”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宗教社会学领域,与“神圣”概念相对,表现的是宗教控制领域之外的生活形态。“世俗化”本质上是“去神圣化”的过程,表现在社会领域中,就是对人所生存的具体的、此在的物质社会形态的发现,即回归日常生活。在文学领域,世俗化叙事是与神圣叙事相对应的一种叙事形态。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以《故事新编》的叙事形态为研究对象,将世俗化叙事定义为对于神话英雄或文化先贤的日常语境下的重构与想象。《故事新编》的世俗化叙事从两个维度展开:既表现为新编文本与原始文本的互动带来的世俗化审美效果,也表现为新编文本内部表现形态上的世俗化。通过对文本的世俗化叙事特点的分析,旨在寻找关于神话传说史实的世俗化想象与作者的现实性个人经验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探讨世俗化叙事在《故事新编》的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即写法上的现代性与所反映问题的现代性。首先,本文第一章主要从文本构成角度分析世俗化审美效果的形成。以文本构成作为主要的划分依据,通过分析八篇文本内部多重文本类型,将《故事新编》的文本构成分为四种:神话传说文本、历史文献文本、民间故事文本以及作者的虚构文本,从文本互动角度探究世俗化叙事的实现形...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概念辨析
第一章 世俗化叙事与多重文本互动形态
第一节 虚构文本对神话传说文本的世俗化作用:《补天》《理水》《起死》
第二节 历史文献文本叙述重点的转移:《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第三节 民间故事文本对神话文本的世俗化作用:《奔月》《铸剑》
小结
第二章 世俗化叙事的主要表现形态
第一节 日常生活形态的设置
一、日常生活“场景”描绘
二、日常生活的“永远现在时”
第二节 历史人物的主体构建:人物“性格弱点”的表现
第三节 结尾的“反讽”:“众数”视角的加入
第四节 世俗化与“油滑”修辞
小结
第三章 世俗化叙事与双重主题
第一节 《故事新编》文本意义的阐释模式
第二节 《故事新编》与鲁迅的“启蒙主义”文学观
一、“理想人格”的塑造
二、生存性命题的思考
第三节 《故事新编》的寓言性——主体精神困境的揭示
一、思想与行动的分裂
二、理论的自反性呈现
第四节 世俗化叙事与传统文化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化俗”之超克——鲁迅《起死》的叙事渊源与主旨辨析[J]. 祝宇红.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7(12)
[2]《故事新编》对人的价值重估与油滑修辞[J]. 许祖华,狄洁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2)
[3]章太炎的思想学术与鲁迅《故事新编》的写作[J]. 邢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7(01)
[4]鲁迅的“文脉”与《故事新编》的读法[J]. 刘春勇. 东岳论丛. 2015(10)
[5]论神圣叙事的概念[J]. 陈连山. 华中学术. 2014(01)
[6]《铸剑》:鲁迅“复仇”话语的创造性书写[J]. 龙永干. 鲁迅研究月刊. 2013(07)
[7]鲁迅《故事新编》故事与小说的人类学思考[J]. 刘俐俐. 文艺理论研究. 2013(02)
[8]《故事新编》的读法[J]. 高远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2(12)
[9]行动如何可能——鲁迅《故事新编》主体构建的逻辑及其方法[J]. 李国华. 鲁迅研究月刊. 2012(09)
[10]新编与新诠——《故事新编》的结构性分析[J]. 徐钺. 鲁迅研究月刊. 2012(09)
博士论文
[1]《呐喊》《彷徨》的空间叙事[D]. 余新明.华中师范大学 2008
[2]鲁迅《故事新编》神话系统研究[D]. 方凖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硕士论文
[1]论《故事新编》的文体精神[D]. 王建雄.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故事新编》“错位”时空体映照下的主体精神分析[D]. 宋会贤.华中师范大学 2012
[3]《故事新编》反讽论[D]. 张军.华中师范大学 2008
[4]鲁迅神话研究刍议[D]. 李玉兰.天津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71078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概念辨析
第一章 世俗化叙事与多重文本互动形态
第一节 虚构文本对神话传说文本的世俗化作用:《补天》《理水》《起死》
第二节 历史文献文本叙述重点的转移:《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第三节 民间故事文本对神话文本的世俗化作用:《奔月》《铸剑》
小结
第二章 世俗化叙事的主要表现形态
第一节 日常生活形态的设置
一、日常生活“场景”描绘
二、日常生活的“永远现在时”
第二节 历史人物的主体构建:人物“性格弱点”的表现
第三节 结尾的“反讽”:“众数”视角的加入
第四节 世俗化与“油滑”修辞
小结
第三章 世俗化叙事与双重主题
第一节 《故事新编》文本意义的阐释模式
第二节 《故事新编》与鲁迅的“启蒙主义”文学观
一、“理想人格”的塑造
二、生存性命题的思考
第三节 《故事新编》的寓言性——主体精神困境的揭示
一、思想与行动的分裂
二、理论的自反性呈现
第四节 世俗化叙事与传统文化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化俗”之超克——鲁迅《起死》的叙事渊源与主旨辨析[J]. 祝宇红.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7(12)
[2]《故事新编》对人的价值重估与油滑修辞[J]. 许祖华,狄洁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2)
[3]章太炎的思想学术与鲁迅《故事新编》的写作[J]. 邢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7(01)
[4]鲁迅的“文脉”与《故事新编》的读法[J]. 刘春勇. 东岳论丛. 2015(10)
[5]论神圣叙事的概念[J]. 陈连山. 华中学术. 2014(01)
[6]《铸剑》:鲁迅“复仇”话语的创造性书写[J]. 龙永干. 鲁迅研究月刊. 2013(07)
[7]鲁迅《故事新编》故事与小说的人类学思考[J]. 刘俐俐. 文艺理论研究. 2013(02)
[8]《故事新编》的读法[J]. 高远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2(12)
[9]行动如何可能——鲁迅《故事新编》主体构建的逻辑及其方法[J]. 李国华. 鲁迅研究月刊. 2012(09)
[10]新编与新诠——《故事新编》的结构性分析[J]. 徐钺. 鲁迅研究月刊. 2012(09)
博士论文
[1]《呐喊》《彷徨》的空间叙事[D]. 余新明.华中师范大学 2008
[2]鲁迅《故事新编》神话系统研究[D]. 方凖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硕士论文
[1]论《故事新编》的文体精神[D]. 王建雄.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故事新编》“错位”时空体映照下的主体精神分析[D]. 宋会贤.华中师范大学 2012
[3]《故事新编》反讽论[D]. 张军.华中师范大学 2008
[4]鲁迅神话研究刍议[D]. 李玉兰.天津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71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571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