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季节—“晚生代”作家的成长小说
发布时间:2025-05-07 02:52
“晚生代”很多作家虽处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圈层,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历,但是同为“红色时代遗民”的他们以独有的成长体验与反叛色彩颠覆了“十七年”经典“成长小说”的固有模式和思维倾向,以戏拟的方式、反叛的写作风格完成对传统成长小说的改写和重组,表现出“无父”状态下成长之痛的深度、厚度和力度,描绘出社会转型时期一代人的价值范式的失落和精神的真空状态。本文主要在对以韩东、朱文、东西、李冯、何顿、邱华栋、林白、陈染这几位代表性作家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对“晚生代”创作的成长书写作进行研究,论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将“晚生代”作家的成长小说与“十七年”经典成长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经典成长小说中极具战斗性和革命性的小说因素在“晚生代”小说家笔下不复存在,成长主人公失去生活的标杆和约束,迷茫、无助、表现出一种精神自我的丧失,他们在平面化的、碎片化的社会中无法自持,任何的停留都会让他们感到自身的空虚和缺失,因此,流浪便成为一种惯常的人生姿态,在精神缺乏支撑之后,成长主人公无法抵御外在的诱惑,金钱和性欲给与他们心理的补偿,导致他们在欲望的漩涡中无法自拔,充分突显“晚生代”成长小说的叙事特征;第二章...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晚生代小说的成长叙事
1.1 典型的变异——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质变
1.1.1 典型环境的质变
1.1.2 “领路人”角色的缺失与置换
1.2 平面化的生存状态
1.2.1 历时层面:对历史叙事的背离
1.2.2 共时层面: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意疏离
1.3 流浪——漂泊的精神状态
1.3.1 “无根”的流浪方式
1.3.2 无意义的狂欢
第二章 “无父”状态下的文化心理
2.1 弑父—无父
2.1.1 “断裂”运动——理论上的“弑父”
2.1.2 “父”的缺位——创作上的“弑父”
2.2 对启蒙话语的颠覆
2.3 消费语境中的理性与欲望冲突
第三章 晚生代作家成长书写的性别差异
3.1 致命的自我生理体验
3.2 与“他者”间的身体言说
3.2.1 异性间的性爱
3.2.2 同性之恋
3.2.3 自恋倾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4043490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晚生代小说的成长叙事
1.1 典型的变异——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质变
1.1.1 典型环境的质变
1.1.2 “领路人”角色的缺失与置换
1.2 平面化的生存状态
1.2.1 历时层面:对历史叙事的背离
1.2.2 共时层面: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意疏离
1.3 流浪——漂泊的精神状态
1.3.1 “无根”的流浪方式
1.3.2 无意义的狂欢
第二章 “无父”状态下的文化心理
2.1 弑父—无父
2.1.1 “断裂”运动——理论上的“弑父”
2.1.2 “父”的缺位——创作上的“弑父”
2.2 对启蒙话语的颠覆
2.3 消费语境中的理性与欲望冲突
第三章 晚生代作家成长书写的性别差异
3.1 致命的自我生理体验
3.2 与“他者”间的身体言说
3.2.1 异性间的性爱
3.2.2 同性之恋
3.2.3 自恋倾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4043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4043490.html
上一篇:论李东阳、庄昶交游及其诗学意义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